副刊
村遊記:馬鞍山隱世礦村活化 傳承「鐵一般的歷史」
【明報專訊】位於新界東的馬鞍山,因部分山徑屬於麥理浩徑第四段,加上有彎曲山、大金鐘、昂平高原等著名自然景點,向來是行山、露營的熱門地點。除了天然靚景,馬鞍山在上世紀初至1970年代,還有另一寶藏——香港最大的鐵礦場,居住在整個礦山區的礦工及其家屬有近萬人,雖然絕大部分村民已隨礦場停業而遷出,但現時仍有機構及村民努力保育礦場歷史。
今期「村遊記」帶大家欣賞這個沒落的鐵礦山區美景之餘,也再一次認識這片土地「鐵一般的歷史」。
從上空鳥瞰馬鞍山,它就像一扇屏風將西貢跟沙田、大埔分隔開來。由於最高點達海拔702米,當站在馬鞍山山脈的稜線上,便可飽覽廣闊市郊美景。最簡易的登山方法是在馬鞍山新港城中心乘搭村巴至馬鞍山村上村(以往屬礦場的山頂區,詳見「礦村歷史」),再走山徑約30分鐘便可接入麥理浩徑,向左走有大金鐘及彎曲山,往右則可走到昂平高原。
教堂學校活化 展礦場文物、礦石標本
馬鞍山村總站是其中一個最熱門的登山口,總站周邊過往亦曾是馬鞍山鐵礦場的核心地帶,不過隨年月流逝,現時留下來的數十戶村民大多是年長礦工的後代,還有少數新遷入的外來居民。原本已被遺忘的村落,卻因2015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下稱「信義會」)重啟停運10多年的恩青營(前身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恩光堂及信義學校)營地服務,並加入記載了礦區歷史的鞍山探索館(下稱「探索館」)而再度活躍。粉飾後的探索館,不但有精緻美麗的壁畫,還展示大量與馬鞍山礦區相關的文物與模型,遊人可近距離觀察當年礦工使用過的工具、工作崗位名牌以及鐵礦石標本。館內礦工Café亦是一大亮點,設計融入了礦村元素,放了各種當年使用過物品如煤油燈、出入礦洞時的紀錄名牌,牆上亦用粉筆繪有礦洞的內部結構圖。咖啡店內有融入當時礦村村民的腐乳饅頭;又加入竹炭粉製作,外形粗獷的礦石曲奇,還有冷泡及手冲咖啡。現時探索館亦提供山屋、營地過夜服務,仿效外國山區的山屋設施,讓登山客可落腳休息。在天朗氣清的晚上,抬頭更可觀看滿天繁星;如計劃早上到昂平賞日出,不但免卻舟車勞頓,亦可在日出後回到山屋或營地補眠。
鞍山探索館館長陳子恒(Ric)在2012年首次踏足這條舊礦村。他坦言當時只知教會在這裏有一座禮拜堂及學校,但眼前所見盡是雜草與殘垣,根本分不清哪裏有學校的痕迹。畢竟恩青營已荒廢10多年,Ric說初時村民甚為警戒,其後得知機構復辦營地,便向他探問曾在這裏服侍了50年、與村民關係猶如家人的張子騫牧師的近况。
訪問老礦工跟時間競賽
整個活化過程遠比想像中困難,教堂和學校荒廢多年,他們每天重複各種修復雜務,如割草、拉水電線、添置電器、重建營地設備等。其間Ric與團隊四出探索,向村民打聽這個地方的過去,這些訪談有時像與時間賽跑,部分年長村民或曾在礦區工作的人,受訪不久後便離世,「如果不快點記錄,這些故事便會隨老人家消逝(而消失)」。正因如此,他後來向上層建議加入保育概念,在提供營地服務外開設「鞍山探索館」,舉辦各種導賞活動,例如早前記者參加了由鄉郊保育辦公室轄下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支助舉辦的「《全國生態日》 礦山在地遊導賞團」,活動中詳細描述附近一帶地區的生態及礦場歷史,讓探索館成為到訪者了解礦山歷史的窗口。
自2015年重啟服務,Ric說至今經歷了許多意料之外的挑戰,例如2018年山竹吹襲造成的破壞,「又如疫情期間山友湧至,最高峰時每日超過500人,礦工Café好像被洗劫一樣,每天也要忙着補貨」。相反開關後,大家爭相北上消費,本地遊客驟減,為支持探索館營運,Ric又得尋找不同資助。他最感謝村民體諒,因為探索館必須有人流才能營運,但人流到來又難免打擾村民的寧靜生活。Ric強調不會盲目追求100萬人來一次,「因為要做好社區,應該做的是吸引1萬人來100次」,在這些願意一再到訪的知音人帶動下,才能讓礦山故事傳承下去。
鞍山探索館
開放時間:逢周五、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下午5:00
地址:馬鞍山村上村35號
查詢:gyc.elchk.org.hk
fb:elchkgyc
交通:馬鞍山新港城中心第四期地下乘NR84村巴(單程$9),每隔1至1.5小時一班車,詳情可瀏覽鞍山探索館網頁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村民說:昔日生活艱苦 村民「聰明」慳錢法 (2025-10-25)
礦村歷史:分4區住近萬人 山頂經濟核心 (2025-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