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無人機試巡隧道 港鐵稱快人手六成
【明報專訊】港鐵年初獲批政府「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研究在鐵路隧道應用無人機,6月底起於東鐵線金鐘站至會展站1公里隧道段,測試以無人機協助巡查軌旁設施及設置紅閃燈標示施工範圍,發現以無人機巡查1公里隧道僅需少於10分鐘,為人手時間約三分之一,設紅閃燈速度亦較人手快一倍。港鐵稱會繼續測試以建立數據庫,訓練無人機追蹤軌旁設施狀况,形容日後無人機與人手巡查「相輔相成」,12月完成半年測試後會再檢視成效及規劃未來應用。
港鐵現時每晚收車後會在「黃金兩小時」進行約250項工程,包括鐵路設備維修保養、建新鐵路項目等。港鐵獲批沙盒後與交控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測試收車後應用無人機「超視距飛行」,即無人機毋須人手操控、在操作員視線外自動執勤。
港鐵車務工程服務及創科總管陳慶強稱,由於隧道內未能接收衛星導航,故港鐵利用載有激光雷達(LiDAR)的無人機,每次飛行時掃描環境收集點雲(Point Cloud)數據構建飛行地圖,點數愈多定位愈準;團隊再以數據制訂飛行路線,操作員後台按掣,無人機便會起飛按路線執行任務及回程。
倘察外來物 即時通報拍照報告
今次港鐵測試兩個應用場景,首先是巡查隧道軌旁設施。陳慶強稱現時港鐵每兩三日便派人目視巡查,一般至少兩人同行,檢查每公里隧道約需30分鐘;若以無人機巡查則毋須10分鐘,無人機會透過熱成像、廣角及影片3組鏡頭拍攝環境,再與資料庫影像比對,如有異常後台系統會以紅框標示位置,無人機會停下拍照並生成報告。
陳稱截至9月,團隊已做逾200次飛行測試,蒐集逾萬張影像,初步已建立無人機AI飛行管理平台及巡檢數據資料庫,正訓練系統辨識需檢查的部件。他相信無人機可方便人員毋須再用升降台也能檢查難接觸的位置,如天花漏水或石屎剝落、通道門有否關好,亦能辨識部件位置是否正確及有否外來物等。
不過,港鐵昨向傳媒示範以無人機巡檢時,有無人機經過外來物時「飛過龍」,未及時停下。港鐵2021及2022年曾發生廣告燈箱組件移位及隧道旁金屬護欄移位致甩門及出軌事故,被問到無人機檢查準確度及局限,陳稱需完成測試後再評估,強調仍在訓練無人機。
設閃燈劃施工範圍 無人機快逾倍
另一測試場景為在隧道內設紅閃燈。兩架搭載紅閃燈的無人機飛至指定位置降落,持續閃爍以標記施工區。陳說設置紅閃燈是在隧道施工的必要步驟,以防有人闖入,以往靠員工以每秒1米步速到指定位置設燈,隧道長故需時久,無人機每秒可飛約2.5米,設置時間快逾倍,亦省人手。
冀善用黃金兩小時 「非完全取代人手」
陳慶強稱,兩測試場景均為固定、重複性高及人手耗時的工序,冀引入無人機後可更專注維修工作,善用「黃金兩小時」,並有助港鐵制訂更針對性的維修保養。他強調並非以無人機完全取代人手,12月完成為期半年測試後會再分析長遠如何應用。他透露正籌備向政府申請將測試延伸至上水站特定露天段,以探索更多無人機應用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