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蔡曉瑩:虛擬偶像:一種流行文化及娛樂媒體產業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與互聯網媒體的普及,虛擬偶像行業日漸成為流行文化及娛樂媒體的現象,對當代社會創意經濟、文化認同及社會互動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將從媒體、文創產業及粉絲研究等多重視角出發,探討虛擬偶像的定義、歷史背景、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並剖析其對粉絲心理的影響。

虛擬偶像的概念與歷史背景

虛擬偶像是一種基於數碼媒體科技創造的角色,這些角色往往有獨特的人格特徵、形象和故事背景,並通過音樂、動畫和遊戲等媒介形式,透過「中之人」(虛擬偶像背後的真人飾演者)提供聲音和表演,與粉絲互動。

追溯到1980年代,當時日本的卡通角色和音樂偶像已開始引發人們注意。但真正使虛擬偶像成為全球現象的,則是2007年「初音未來」問世。初音未來以其先進的合成技術和多樣的音樂風格,迅速集聚大量粉絲,開啟了虛擬偶像時代。

目前虛擬偶像的案例眾多,其中包括:

初音未來——作為首名真正進入主流娛樂的虛擬偶像,其虛擬音樂會曾在洛杉磯Staples Center舉行;今年11月8日亦將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初音未來2025香港演唱會」。

絆愛——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虛擬YouTuber,憑藉其幽默和互動性,快速累積了逾307萬 YouTube訂閱者。

Lil Miquela——作為美國的虛擬社交媒體明星,不僅參與音樂創作,還積極與現實的品牌合作,至今已吸引逾239萬Instagram關注者。

七海Nana7mi——在中國的虛擬綜藝節目持續受熱議的虛擬偶像,已累積逾108萬粉絲。

在這些案例中,虛擬偶像以其獨特形象和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吸引着大量粉絲。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HTF Market Intelligence的報告,虛擬偶像行業的市場規模正以驚人速度增長。直至2025年,虛擬偶像全球市場達到約22億美元,當中以日本為增幅最快的國家,東南亞則是最重要市場。研究預測到2033年,虛擬偶像全球市場將達到約98億美元。這一增長主要受數碼娛樂消費、虛擬現實技術、社交媒體興起等多方因素推動。

在跨媒體協同效應下,虛擬偶像曝光率及影響力得以大幅提升。例如2019年,初音未來在日本的虛擬音樂會吸引了約1800萬在線觀眾,這一數字於虛擬娛樂領域裏創下了紀錄。粉絲可以通過直播平台與偶像互動,並參與偶像的內容創作,形成一種新型互動過程。

發展趨勢:技術創新與文化再造

現時的研究大多關注虛擬偶像作為社會文化一部分,其表現出來的身分認同、文化消費及社會互動等方面。例如虛擬偶像作為「社會孤獨」的符號,反映人們傾向透過虛擬互動,來減輕實際人際交往可能出現的經濟焦慮與心理壓力。部分研究指出,虛擬偶像投資的回報率,高於傳統音樂產業。虛擬偶像在娛樂市場的佈局,正在改變企業行銷策略及商業模式。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未來虛擬偶像會表現出更強的互動性。這不僅涉及內容的生成,還包括與粉絲的情感交流。虛擬偶像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情感分析等技術,提供更人性化的互動體驗。這種高度互動性不僅能加強粉絲參與感,還會塑造新的社會連結與身分認同。

虛擬偶像行業的未來,也將面對跨媒介協作的挑戰。音樂、遊戲、影視等多種文化產品之間的聯動,將促使虛擬偶像不再僅限於單一表現形式,而是通過綜合表現來提升其文化價值。例如某虛擬偶像可能同時參與音樂創作、影視演出及積極介入社交媒體活動,形成多元文化生態。

粉絲對虛擬偶像的追隨,往往是在其尋求自我認同與表達的過程中進行的。參與虛擬偶像社區不僅增強其社會互動性,還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空間。人們在這些社群中找到共鳴,形成對個人身分的再確認。

社會互動的新模式

在虛擬環境裏,粉絲不僅是被動的接收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這種模式使粉絲可以直接影響偶像發展方向,例如通過在線投票或社交媒體互動,表達對內容的需求與偏好。虛擬偶像興起,改變了傳統偶像與粉絲的互動模式,帶來了更多參與式文化的實踐。

近年虛擬偶像的全球化進程,給當地文化帶來新挑戰與機遇。隨着虛擬偶像影響力擴展,各地文化元素也逐漸交融。這一過程中,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點的同時融入全球文化,成為虛擬偶像行業需要應對的重要課題。

從媒體心理學角度來看,虛擬偶像作為一種「逃避現實」的象徵,能夠滿足人們於面對不安與孤獨時的情感需求。在互聯網通訊發達的社會裏,很多年輕人因生活壓力、社會隔離而感到孤獨;虛擬偶像的存在,提供了一種情感支持與心理寄託。但同時,這種虛擬與現實的張力提醒我們:在消費虛擬偶像的樂趣時,背後的情感動機實際上反映了個體對社會連繫的渴望。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教與學發展中心(教與學發展部)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