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港交所據報拒5企申轉型DAT 單持加密幣乏實質業務 或不適合上市

【明報專訊】加密貨幣概念興起,比特幣等主流幣種近年價格升幅明顯,吸引部分企業大舉「囤幣」,即建立「數碼資產儲備財庫」(DAT)吸金。不過彭博昨引述消息指出,港交所(0388)已對至少5家公司的相關計劃提出質疑,這5家公司近月尋求轉向DAT作為核心業務,目前計劃均未獲批准,主要因應一旦上市公司轉型為純粹囤積加密貨幣,或被視為「現金資產公司」,不適合上市。港交所接受本報查詢時未直接回應彭博報道,但強調「要確保上市企業擁有可持續經營的實質業務」。另一方面,有正考慮實施DAT戰略的企業表示,有關報道「不是積極信號」、但為滿足戰略考慮或投資美股DAT企業。
明報記者 楊括
根據《上市規則》14.82條,不論何種原因,如上市發行人(《上市規則》第21章所界定的投資公司除外)全部或大部分的資產為現金及/或短期投資,則該上市發行人不會被視為適合上市,而港交所會將其停牌。上述報道認為,此舉旨在阻止空殼公司利用上市地位換取金錢,報道又引述法律界人士指出,對潛在的囤幣企業而言,能否成功獲得監管方面批准取決於相關企業是否能「證明收購加密資產是其營運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企業稱調整計劃免觸紅線
就相關事項,港交所發言人回覆本報稱,當局對上市申請人和上市公司,都有健全的監管機制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和維持市場質素。監管機制在充分考慮了不同行業差異的前提下,確保所有上市申請人和上市公司必須擁有可持續經營的實質業務。有對DAT戰略感興趣的本港上市企業管理層則透露,近月確曾與監管方面就DAT策略有一定溝通,獲告知資產部署需考慮《上市規則》,而管理層已着手調整潛在買幣計劃,以免觸及紅線。但公司可能投資美股DAT企業,以滿足股東期待,不過「一切都還沒決定」。
微策略炒比特幣 貨值近5400億
近年加密貨幣熱炒,以比特幣為例,其價格過去一年已累升逾六成,DAT概念亦因此受捧,其中透過高槓桿籌資炒起比特幣的微策略(美:MSTR),目前已持64萬枚比特幣、貨值近5400億元;其股價也因應比特幣升幅水漲船高、過去5年累升15倍,相關股份成交亦活躍(見表1)。在本港,亦有部分企業正參考類似策略,例如曾於買幣公告中明言重點參考微策略模式的華檢醫療(1931)(見表2)。而公開持貨量最多的則當屬博雅互動(0434),至今年6月底持約3353枚比特幣及298枚以太幣、貨值逾28億元。此外,號稱馬雲加密貨幣概念股的雲鋒金融(0376)9月初也曾公布已累計購入1萬枚以太幣、涉資4400萬美元。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渣打香港調查:富人對數碼資產有信心 (202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