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確診抑鬱首半年 死亡風險高10倍

發佈於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死亡風險較非抑鬱患者高約1.38倍,確診後首半年尤其高危,死亡風險高近10倍,且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亦是非抑鬱患者的10倍。研究又指死亡風險亦因性別、年齡而異,以25歲以下抑鬱女生死亡率較高。團隊稱各類精神疾病的發病高峰期介乎10至30歲,青年患者未必掌握身體信號,對病情亦赧於啟齒,令死亡風險更大。團隊提醒服用抗抑鬱藥或接受神經調控治療有助死亡風險降低兩至三成,籲及早求醫。

港大分析全球逾1000萬抑鬱患者

港大醫學院綜合分析全球268項隊列研究,涵蓋逾1000萬名抑鬱症患者及近28億名對照者,涵蓋美國、英國、新加坡及香港等,乃迄今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已刊於國際精神醫學期刊《世界精神醫學》。研究發現,抑鬱症將增加各種身體疾病引致死亡的風險,舉例罹患酒精或藥物濫用障礙的抑鬱症患者,死亡風險較非抑鬱患者高逾倍半。

團隊相信抑鬱症患者的生活模式增加了其因身體疾病的死亡風險。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黃秀雯解釋,抑鬱症患者較易染上不良習慣,如吸煙、缺乏身體活動、不健康飲食等,除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外,亦令抑鬱病情更難控制,「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最終引致抑鬱患者的死亡風險上升」。

精神疾病早期治療現「急性期」

團隊分析抑鬱患者性別、年齡及確診日數對死亡風險的影響。結果顯示,25歲以下女性倘患抑鬱,死亡風險將較非患者高逾5倍;同年齡段男性倘患抑鬱,死亡風險高約3倍。抑鬱患者在確診首180天內死亡風險最高,較非患者高近10倍,確診後半年至一年死亡風險則高逾兩倍。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牀助理教授羅嘉瑩解釋,精神疾病在早期治療時會出現「急性期」,患者將萌生更多負面想法或愧疚感,「要特別留神」,即使患者度過急性期,亦需長期監察和護理以防復發。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今年底完成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兼臨牀教授張頴宗稱,分層護理模式是大勢所趨,現時本港每10萬人只有6至7名精神科醫生,遠低於其他發達地區,相信由社區組織或家庭醫生提供較低強度的心理治療,將助減省病人輪候時間。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