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梁天卓:數碼分心的時代病

【明報專訊】近年不少家長與老師都抱怨:年輕人即使坐在圖書館,眼神也停留在熒幕上。有人開玩笑說,現代學生的「學習模式」是看兩分鐘書、刷五分鐘抖音。有調查發現,在中國有79%的大學生承認上課時玩手機遊戲,平均把課堂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手機上;在英國,有39%的年輕人自認「智能手機上癮」;而美國,七成高中老師認為手機分心是主要教學障礙。OECD的數據更顯示,全球65%的學生上課時被自己的手機分心,59%被同學的手機分心。換言之,數碼分心已經是一場「集體疾病」。
分心是會傳染
最近有篇經濟學的研究把學生的手機應用數據與學校行政紀錄連結,並利用宿舍的隨機分配設計,分辨出個人與同儕之間的因果關係。結果顯示,室友手機使用量每增加一個標準差,自己的使用量便會上升5.8%,可見分心是會「傳染」的。
在成績方面,自己的應用使用量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平均GPA下降36.2%;而室友的使用量則令自己的成績下降22.7%,達到自用影響的一半。更驚人的是,就算畢業後也逃不過後果:手機使用量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畢業初期工資下降2.3%,相當於少了一半的工作經驗回報。研究還發現,重度使用者睡眠時間較短、上課遲到或缺席更頻繁,體育成績亦較差。這些行為模式與健康狀况,正是生產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有趣的是,這些手機重度使用者大多知道自己「上癮」,但仍無法克制。當宿舍裏每個人都在滑手機時,就算你想專心,也難免被吸走注意力。
當我們談生產力、創造力與教育質素時,真正的敵人也許不是懶惰,而是那無聲閃爍的熒幕。
中國政府對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設限,若延伸至大學生,研究估計可令起薪上升0.9%。雖然這未必是最佳政策,但提醒我們,數碼分心的代價並不僅僅是浪費時間——它削弱了專注、損害了健康,甚至影響整個世代的競爭力。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梁天卓 經濟學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中壽估值吸引 上望29元 (2025-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