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美大豆業瀕陷財困 寄望與華談判

【明報專訊】中國今次與美國於貿易戰交鋒之際,背後早已準備好籌碼,其中一項正是大豆。過往美國豆農每年自9月起向中國出口大批大豆,今年5月以來,中國似乎未曾向美國採購過大豆,為16年來首次。外媒指出,中國今年改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採購大量大豆,過去5個月間大豆進口量創新高,或為應付貿易戰而囤貨,以此為籌碼與美國談判,但中國11月仍要採購大豆,有機會為兩國談判帶來曙光。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彭博、路透社、《紐約時報》、CNBC
華未採購美大豆 16年首次
中國一向是採購美國大豆的大客戶,去年中國進口商向美國採購的大豆總值126億美元,佔美國大豆出口額約一半。據路透社引述貿易商稱,美國通常在9月至翌年1月之間向中國出口大部分大豆,去年9月至11月間就有約1200萬至1300萬噸美國大豆輸入中國;然而今年自5月起,中國似乎未曾向美國採購大豆,為1999年以來首次。彭博分析,這是中國政府在與白宮的貿易戰中,再次以農業為籌碼。
據路透社計算,今年5月至9月間中國大豆月度進口量均創歷史新高,外界料為中國刻意囤貨;總計中國今年首9個月大豆進口量為8618萬噸,按年增5.3%。路透社於9月引述兩家亞洲貿易商稱,中國進口商已訂購約740萬噸大豆於10月出貨,主要來自南美;這批大豆佔10月份中國預測需求的95%,另有100萬噸相信是預留予11月。
規避高關稅 改買巴西阿根廷大豆
彭博分析,中國大豆進口商今年為規避高關稅及政治風險,決定不向美國買貨,改向巴西及阿根廷增加進口大豆。彭博於7月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國買家當時已搶購巴西大豆,預計10月旺季時交割,料第四季或促成更多交易。現時巴西在全球大豆市場鞏固地位,巴西農夫預料今季農田有望進一步擴展,明年初收成有望再破紀錄。
路透社報道,9月至10月出貨的美國大豆,每蒲式耳價格比巴西大豆低約80至90美分,但由於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23%,導致中國進口商每蒲式耳美國大豆的成本增加2美元。為應付貿易戰,中國似乎已提早減少依賴美國大豆。回顧去年海關數據,中國約有20%大豆是從美國購入,比起2016年的41%急降21個百分點。
彭博:華企已囤貨 明年首季才需由美進口
有見及此,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在社交平台上發帖,斥中國故意不買美國大豆,為美國豆農帶來困難,屬經濟敵對行為,正考慮終止與中國部分貿易關係,「作為報復,我們正考慮終止與中國在食用油及其他貿易領域的業務往來。」
彭博分析,中國拒絕向美國買入大豆,意味中國政府有能耐去等,並反映大豆已成為廣泛貿易談判中的籌碼。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豬農等已較平時囤積更多庫存,以便應對局勢變化,使中國可等到明年第一季才需要由美國進口。另一邊廂,依賴中國市場的美國農民已日益焦急。美國大豆協會敦促特朗普盡快就此貿易衝突談判,趁在美國大豆業永久喪失更多市佔率之前,確保中國取消對美國大豆施加的報復性關稅。
學者:美農利潤收縮 最終影響整條供應鏈
該會主席Caleb Ragland提到,協會原本寄望今次高層談判能為美中貿易打開局面,恢復美國大豆對中國出口,豈料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管制,導致談判破裂。特朗普早前聲稱可能會取消本月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該會就表示深切失望與憂慮,稱美國大豆農民正陷入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希望雙方盡快回到談判桌上,恢復市場信心與穩定的貿易關係。
普渡大學商務農業中心研究員Joana Colussi與Michael Langemeier也認為,若美國與中國未能達成協議,美國大豆農夫可能損失慘重,農場更可能承受更多財政壓力。他們補充,肥料、化學品、種子等投入成本上升,國內大豆價格下跌,令農民利潤收縮,他們許多人可能要被逼囤積收穫得來的大豆,免得虧本出售,最終將影響整條供應鏈,即從糧倉及加工商到全國鐵路網絡。
儘管其他國家一直在訂購美國大豆,但芝加哥農業市場推廣公司AgResource總裁Dan Basse估計,若中國在11月中旬之前仍不向美國購入大豆,今年美國大豆總銷售量或大跌1400萬至1600萬噸。
路透:華下月起仍需採購 觀望談判進展
不過,路透社分析,中國尚未完全向美國大豆關上大門,因中國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出貨期間,仍要採購大量大豆,還可觀望未來中美貿易協議談判進展。上周五CNBC引述一名美國政府資深官員稱,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擬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電話會談,就現時兩國貿易談判作討論。
天津誠瑞有道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創辦人向華梁指出,目前美國大豆對許多中國以外的買家來說價格很吸引,尤其在銷售旺季時競爭不多,然而到巴西大豆的銷售旺季過後,中國對大豆的強勁需求已推高了巴西大豆價格,因此若中美兩國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大豆業的前景有機會大幅改善。
[企業地球村]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7年前貿易戰 美豆農收入兩年減逾兩成 (202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