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村中傳說結合實境遊戲 穿梭時空解謎 吉澳守護神龍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香港北面、靠近邊境的海島吉澳,流傳一個神話故事:數百年來有一道龍脈,守護全村安康,但隨着村民移離,神龍力量愈來愈弱,若有一天祂被徹底遺忘,這座海島命運將會如何?以上是吉澳實境遊戲——《在祂消逝之前》的背景。

香港鄉郊藏有不少寶物,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壯麗的景色,不過,你必須邁出腳下一步,才可發掘得到。MaD創不同旗下項目「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以吉澳為背景策劃遊戲,邀請玩家展開一場守護鄉郊的冒險,登島解謎參與任務,以創新形式,吸引更多人認識村落背後故事。

從市區入吉澳,動輒需要2小時或更長的車程船程,巴士、港鐵、小巴再轉乘街渡,未到目的地已有展開征途的感覺;再加上登島後那一切有如塵封的景貌、主動搭話的村民NPC、獨特的風土人情,讓吉澳,具備一切應有的冒險故事條件。

相傳島上山脈隱臥一條神龍,保佑吉澳風調雨順,但自從山上動土建造燈柱電纜等,有如在龍脊上刺上粗針,村落風水自此受影響。MaD創不同項目經理區婉柔指,這個由村民分享的傳說,啟發團隊以此為遊戲背景,創作這個攙雜傳說、歷史與村民故事的遊戲。遊戲玩家化身移居海外的吉澳村民後代,受託重歸故土,他們要穿梭不同時空完成任務,並趕及在十年一度的安龍清醮前(見「村民說」),幫助失憶神龍恢復力量。

看古銅鐘、重組懷舊玩具 拼湊解謎線索

提着剛在沙頭角故事館領取的遊戲道具包下船後,我們在榕樹下出發,遊戲全程自助,可隨自己步伐慢慢體驗。走過島上多處地標,依遊戲頁面解鎖任務,並從周遭環境尋找線索;跨過廟宇門檻,細看廟內一尊逾200年歷史的銅鐘;重組村民童年玩具「劈啪筒」,獲取他們藏起的信息;又翻出舊報,拼拼湊湊,找出指向下個地點的線索。隨着遊戲推進,穿越4個吉澳歷史上的重要時代,從17世紀天后廟落成,上世紀40年代抗日時期,60年代颱風肆虐至水上人上岸,再到70、80年代的移民潮,「經歷」吉澳從高峰期人口一度達6000多人,漸減至現時島上常駐人數不足50人的轉變。

歷史承載鄉村興衰的鑰匙,從書本、導賞團、故事館、文物徑,都以不同方式包裝歷史,但以實境遊戲探索鄉村歷史,倒是頭一回。共創團隊成員康爵丞指,不少書本記載吉澳村落歷史,「資訊一直都存在,但怎樣吸引人看呢?用遊戲包裝就較易入口」。區婉柔補充,實境遊戲帶來的代入感很重要,讓玩家以第一身角度接觸此地歷史,就像與歷史互動,「玩完後不單認識這個地方,而是產生興趣及建立與自身的關連,我們最終目的不止講吉澳歷史,還希望大家會再回來,甚至未來參加安龍清醮」,支持這個有200多年歷史的節慶。

歷史元素滲透角色情節 遊戲添人味

實際體驗遊戲後,歷史元素固然貫穿整個遊戲,但沒有硬邦邦一面倒接收大量資訊的感覺,反而巧妙地滲透在遊戲角色、故事情節、任務及道具中。故事線糅合歷史文獻與村民口述故事,團隊特意訪問女村民移民外地經歷,如怎樣突破語言障礙、外地打工情况等,融入遊戲中,讓情節更為豐富、立體,亦更添人性化。區婉柔表示有參加者事後分享,「平時看資料沒有人情味,但在遊戲過程可一邊看到村民生活,一邊體會他們的感受、當刻反應」,對吉澳故事更投入。

無論是哪個時代的故事線,推動村民、主角的行為背後,都離不開鄉里關係、故鄉情懷,團隊登島考察時,亦有同感。籌備初期,團隊分成小隊到沙頭角慶春約及鄰近鄉村考察,他們初到吉澳,甫登島已遇上非常健談的村民,與他們分享神龍傳說,一聊就一小時;之後蒐集故事,村民都樂意分享。共創成員劉雅姿留意到,吉澳相比其他鄰近的沙頭角村落,沒有很多NGO或政府介入的痕迹,從島上故事館的興建到文物保育,多見村民自發參與,「我覺得吉澳(相對鄰近村落)仍有很多人住在島上,而且村民間連結很強」,她以安龍清醮為例,即使村民1970、80年代已移民外地,但依然從海外匯錢回來,協助籌辦這個重要節慶,並沒因人在異鄉而使鄉情變淡,這是城市人未能想像的關係。

在島上游走兩個多小時,順利完成最後任務——喚醒神龍記憶,恢復力量,相約在明年的安龍清醮再會——故事結束。而實境遊戲部分收入將用作支持安龍清醮,整個遊戲旨在讓傳統節慶延續,保持熱鬧興旺,就是抵抗遺忘的最佳方式。

■村民說

安龍清醮十年一度 取「龍水」保平安

實境遊戲《在祂消逝之前》以十年一度的安龍清醮為背景,明年將會是第27屆安龍清醮,這個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節慶,長年以來守護小島,在村民陸續外移的今日,更是維繫鄉里關係的重要活動。

太平清醮是本地村落甚具歷史的節慶活動,而在部分地方包括吉澳,則稱為安龍清醮(或安龍太平清醮),因相傳在吉澳有龍脈保佑子孫興旺,島上繁榮,故村民每十年一度安龍接福,保龍脈不衰。與其他地方打醮習俗不同,吉澳村長何馬生指,吉澳有「安龍」儀式,由喃嘸師傅頌經,村民會在全村最古老的井中取「龍水」,帶到龍脈所在之處,將十年前埋於地下、承載龍水的陶器取出,再將新的龍水埋下,祈求保佑全村安康平安。

安龍清醮是島上大事,歷時5日4夜,其間有舞龍舞獅、舞麒麟、神功戲等節目上演,2006年更曾放煙火慶祝。今年已屆七旬的何馬生,回想起童年時參與安龍清醮情景,對民間雜耍最深刻。他最記得表演「上刀山」的師傅,赤腳踩在刀鋒上走動,又或光着腳走在攙有玻璃碎片、沙石等東西的沙堆中,最後都毫髮無損,讓年幼的他嘖嘖稱奇!而今年68歲的村民「刨叔」對醮期的印象是「好玩、人多、有美食吃」,他說那幾天島上尤其熱鬧,四周都是賣素菜的小吃攤,因醮期內不許殺生,「那時大人比較闊綽,我們會有較多零用錢(買小食),總之有吃有喝就開心」!

雖然大部分村民已移居外地,村內只有約50人常住島上,但何馬生認為,醮期氣氛或規模並沒因而變差,因不少外地村民都會趁此機會回來,有些更是事隔十年才回鄉,「大家一見面就聊天聊通宵,尤其我們這個年紀,說起以前的事已很開心」,他很珍惜每次醮期,因是難得機會凝聚大家,維繫鄉情。明年安龍清醮訂在10月舉行,他歡迎村民、遊客屆時登島,一同歡度節慶。

■吉澳歷史

理想避風港 漁民、客家人聚居

吉澳鄰近沙頭角,位處新界東北村落與深圳鹽田、梅沙之間,其理想的地理位置成為不少船隻的避風港與中轉站,19世紀時已是大鵬灣一帶的經濟中心。

有別其他海島社區以漁民聚居為主,有約300年歷史的吉澳村,由客家人與上岸漁民建立,以碼頭為界,左面為漁民村,右面為客家村,島上人口在1950至60年代達至高峰,最多有近6000人。當時吉澳大街非常熱鬧,兩旁曾有60多家商店,不止本地村民,還吸引來自香港市區以至廣東的商販擺賣,十分興旺。島上有船廠、珍珠養殖場,村民當時更曾聘請日本專家到來養殖珍珠。與其他村落的軌迹相近,1970、80年代吉澳面臨變化,高達八成人口移民海外,英國、荷蘭、法國、美加等都有吉澳村民身影,其餘亦移至市區居住,目前島上常住人口只剩約50人。

資料來源:香港地質公園

交通及實境遊戲

前往吉澳:沙頭角街渡(逢周二暫停,公眾假期除外)

查詢:bit.ly/3L3GjHE

前往沙頭角公眾碼頭:港鐵上水站轉乘小巴55K或巴士78K

吉澳全自助戶外實境遊戲——在祂消逝之前

日期:即日至11月30日(逢周六日)

費用:組團價,480元/團(為有更佳遊戲體驗,建議5至6人一團)

拼團價,150元/位(由主辦單位安排)

遊戲包領取及歸還地點:沙頭角故事館

查詢:IG@ruralcommon.hk

註:需自行申請禁區紙(bit.ly/46MNk8s)前往沙頭角

文:張淑媚

美術:謝偉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