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以片記畫 以畫記河 巴基斯坦流離者呼召消失的家

發佈於

【明報專訊】「繪畫是一種古老而具體的實踐。」生於巴基斯坦卡拉奇(Karachi)的藝術家Shahana Rajani用影像記錄印度河三角洲因過度建設及氣候危機而流離失所的社群。Shahana在港首個展覽「以畫為記」(In drawing, in remembrance),展出兩個影像作品——面對被動的失去,他們無能為力,只能以繪畫取代吶喊,無聲控訴。

除了社群,Shahana起初還想記錄屹立於三角洲溪澗和沙洲的聖陵(Shrines),拿起攝影機拍了4年,她最終還是決定不用那些片段,「攝影機對我來說是一把雙面刃,它確實是分享知識、建立關係的重要方式,但它也長期被視為一種暴力的工具,所以我必須非常謹慎處理這些界線……我感覺用攝影機來展現一個如此神聖的空間不太合適」。她把目光投向社群裏的繪畫者,影像作品《復原的四步》記錄一個被迫遷離印度河三角洲的漁民家庭,如何用4種繪畫實踐呼召他們消失的家園:他們會把家鄉地圖繪成壁畫,又會以點和線繪製護身符。Shahana說,當地的護身符文化裏,這種特殊的護身符能幫助連繫已消失的事物,護身符也正是隱喻三角洲的消失。家庭裏的女兒乘船出海,把護身符綁在樹上,「箇中理念是樹木會替你介入,由於它與地面建有網絡,樹枝也會伸向天空,它能開啟其網絡尋找消失的事物並帶回給你」。

不止個展 社群創作油畫小船同在場

2015年,Shahana和Zahra Malkani共同創辦了實驗性項目Karachi LaJamia。另一展出的影像作品《線條流淌,化為河流》中,出現的部分行動者正是從2015年開始認識。影片一幕是行動者徒手畫出地圖以反駁官方畫地,並以此批判當地馬里爾高速公路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傷害。行動者一邊畫一邊解說:「這裏是伊巴謙海德里鎮(Deh Ibrahim Hyderi),然後這裏是雷里鎮(Deh Rehri)。」畫的一點一線、吐出的每一個地方名,沒有一絲猶豫,因為那裏是他的家——「每一幅河的描繪都是一份奉獻、一段禱告、一條道路、一次回歸……縱使被剝離於眼前,河流依然存在,永生而流動,繁衍更迭」。展覽場刊畫有印度河三角洲、卡拉奇簡易地圖的一頁如此寫道。

在構思這個展覽時,Shahana不希望這只是她一人的展覽,「我覺得我的作品完全是受社群的繪畫而啟發,所以我想創造空間展示他們的作品——即使有時不被認為和當代藝術有相同價值」。因此,在展場的一角,展出由三角洲社群親手繪製的油畫和小船,所有創作者的名字都寫在展覽介紹的那面牆上。Shahana說油畫和小船售出後的收益,將會回歸社群本身。

Shahana說:「我覺得這個展覽是一個機會,讓來者回溯自己的城市、傾聽隱藏其中的風景——河流、山脈、森林、海洋。我的導師常說,一旦你調整好自己、學會傾聽,它們就會告訴你很多故事。」觀眾看畢Shahana鏡頭下的山水後,也可擰轉頭遠眺Para Site窗外的維多利亞港。

以畫為記(In drawing, in remembrance)

日期:即日至2026年2月1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周三至日)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10樓Para Site

詳情:bit.ly/3KOaMJJ

文:譚雅詩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華埠三代交錯 推想美國內戰 《完美的世界》聽歷史押韻思未來 (2025-10-17)

Friday Planner:游移舞動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