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同理心學堂:建立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發佈於

【明報專訊】很多家長會問:「小朋友發脾氣如何處理?」其實,小朋友發脾氣是情緒發展的必經階段,就像學走路會跌倒一樣,情緒管理也是需要慢慢學習的重要能力。家長們也要學習,如何溫柔地陪伴孩子度過這些情緒風暴。

理解孩子發脾氣原因

孩子的情緒爆發,往往是因為他們還未學會如何有效表達自己。例如,當孩子無法用語言準確說出「我想要那個玩具」或「我覺得不公平」時,他們可能會用哭鬧、摔東西等方式來宣泄情緒。這時,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同時需引導他們用更合適的方式表達,記住「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處理憤怒、悲傷或壓力,並模仿這些行為。因此,當成人自己遇到情緒問題時,可以試着說出來:「媽媽現在有點生氣,需要深呼吸冷靜一下。」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明白情緒是正常的,還能教他們具體的處理方法。

幫助孩子辨認情緒

孩子需先認識情緒,才能學會管理。家長可以透過繪本,例如《生氣王子》、《不是我,是小怪獸》等,讓孩子透過故事理解情緒的來源與表達方式。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有情緒反應時,家長可以問:「你現在感覺怎樣?因為什麼不開心?」幫助他們將情緒與事件連結起來。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與其壓制,不如引導他們用語言表達。家長可示範:「你看起來很生氣,是因為弟弟拿了你的玩具嗎?你可以告訴他:『請先問我,不要直接拿走。』」此外,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模擬衝突場景,讓孩子練習用語言代替哭鬧或動手。

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合自己的冷靜方法。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例如設立「冷靜角」,放置軟墊、畫筆或絨毛玩具,讓孩子在情緒激動時有一個安全空間冷靜下來。也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技巧,如深呼吸、數到10、塗鴉等,這些方法能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平復情緒。

避免強化不當行為

如果孩子發脾氣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如想要玩具或零食),家長應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妥協。這樣只會讓孩子學會用情緒操控大人。冷靜後,可以對孩子說:「你剛才大哭,我不明白你想表達什麼。現在你可以好好說出來,我們再一起商量。」

情緒管理是一輩子的人生課題,當孩子學會辨認、表達並調節情緒時,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家長的接納與引導,是孩子情緒成長中最溫暖的依靠。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願意不斷學習與成長的父母。

文:雷欣慧(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黃傳經學生發展中心助理主任幹事、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5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推動「內在動力燃料」 (2025-10-14)

教女無方:必要的沉默 (2025-10-14)

超人DadDad:用愛與支持 築起孩子自信城堡 (2025-10-14)

增添父能量.青春期不是敵人:貼心爸爸的升級技巧 (2025-10-14)

讀書時節:筆迹隱藏性格密碼 (2025-10-14)

教大GPS:自閉兒玩卡牌學社交 (2025-10-14)

童繪遊樂場:沉悶的素描? (2025-10-14)

童途有「理」:治療先天性扳機指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