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中國9月外貿勝預期 出口升8.3% 分析:出口歐盟東盟增長 抵消美國市場影響

【明報專訊】中國海關總署公布,9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按年升幅擴大至8.3%,勝市場預期的6.6%;進口增速亦明顯加快至7.4%,遠高於預期的1.8%。貿易順差錄904.5億美元,少過預期的980.5億美元。美國加徵關稅下,出口美國連續第六個月錄雙位數跌幅,分析指出,中美貿易談判仍存變數,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轉型,加上對東盟、歐盟的出口增長,均有助降低美國市場下滑的影響。但由於基數效應及關稅因素,預期中國第四季出口增速將放緩。
明報記者 黃志偉
按地區劃分,9月輸往美國的出口按年跌幅收窄至27%,不過,美國在中國出口總額所佔比重由2017年的19%,降至今年首三季的11.4%,顯示中國對美出口依賴逐漸下降。同時,對東盟、歐盟的出口分別增長15.6%及14.2%(見表1),惟按月下滑6.1%及7.1%。輸往拉美、非洲的出口分別上升15.2%及56.4%,其中非洲出口按月增20.3%。值得留意的是,對香港出口金額創2021年12月以來新高,並超越美國。大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指出,歐洲和拉美等市場需求回升,加上經香港轉口大幅增長,有助抵消直接出口至美國的跌幅。
輸往港金額超美 近4年高
從出口商品看,以金額計,9月船舶出口按年增42.7%、集成電路升32.7%,汽車升10.9%。然而,關稅影響在部分商品顯現,例如玩具、鞋類和服裝等出口額分別跌28%、13.3%和8%。另一方面,9月從東盟進口按年微跌0.9%,歐盟增9.4%,美國則下跌16.1%。從日本、韓國和台灣的進口分別上升20.9%、13.1%及7.6%;從香港的進口增逾3倍。按進口商品類別,鐵礦砂、銅礦砂、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升幅支撐9月進口,而電子類商品的增速也較快,例如集成電路升14.1%(見表2)。野村指出,人工智能(AI)需求推動全球科技產業處上升周期,有利集成電路進口,而且進口商為彌補因暫停採購美國大豆造成的供應缺口,故提前備貨使大豆進口增長。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表示,第四季進口增長將受惠於低基數效應,但若內需未如預期復蘇,增速或自9月高位回落。
進口升7.4% 遠高預期
野村提到,今年中秋節較去年延後,或推動了9月的生產與出貨活動,但由於高基數效應及全球貿易壁壘影響,預期中國第四季出口增速將放緩。儘管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但該行認為中美元首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仍可能會面,並有望再度達成協議。宋林則指出,中國出口至美國比例下降,且出口商品結構轉型,對美市場依賴度有限。同時,今年人民幣匯率穩定及美元走弱,導致人民幣兌其他貨幣有所貶值,亦有助支持中國對其他經濟體的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