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口齒生香:AI突破盲點 數秒揪出牙齦炎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試過牙肉腫痛,往往以為是「熱氣」上火,但其實可能是牙齦發炎的徵兆。牙齦炎(gingivitis)是由於牙齒表面細菌積聚引起的慢性口腔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口臭。若不及時處理,不單會惡化成牙周炎導致牙齒脫落,甚至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風險。因此,及早發現和處理牙齦炎,無疑是維護口腔健康乃至整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刷錯牙 「死角位」累積牙垢
根據研究,香港有近一半成年人至少有一半牙齒曾牙齦出血。預防牙齦炎的方法看似簡單,就是每天刷牙。但奇怪的是,人人都有刷牙習慣,為何仍然有這麼多人受牙齦炎困擾?這個現象背後,關鍵在於刷牙未必刷得對。即使對着鏡子,僅憑肉眼難以看清牙垢分佈,口腔裏總有清潔死角位。隨着時間累積,這些被忽略位置容易形成牙菌膜,誘發牙齦炎。
手機拍口腔 AI標示發炎位置
隨着科技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方法。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團隊開發了名為GumAI的智能牙齦炎檢測系統,它能夠模擬牙科醫生臨牀口腔檢查,僅憑一張口腔照片,就可以判斷牙齦健康狀態,包括「健康」、「疑似發炎」或「發炎」。使用者只需使用帶相機功能的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拍攝口腔圖片,AI系統便能在數秒內自動檢測出紅腫、流血等發炎徵狀,並清楚標示牙齦發炎位置。透過這些標記,使用者可以直觀了解自己口腔中的清潔盲點,進一步改善刷牙方式,加强牙齦清潔。
目前,GumAI已經走出實驗室,在社區中實際應用。港大牙醫學院聯同香港青馬獅子會、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工聯會康齡服務社多方合作,開展了「AI牙科檢查服務進社區開展計劃」。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為超過142名長者提供牙齦健康檢測服務。結果顯示,大部分長者在GumAI指導下,更能針對地清潔到平日刷牙忽略的位置,口腔衛生及健康狀况均有明顯改善。
牙齒鬆動、持續腫痛流血快求醫
當然,牙醫專家亦提醒大家,AI工具固然便利,但它始終只是輔助檢測。若口腔問題持續存在,例如牙齒鬆動、牙肉長期腫痛或經常流血,應盡快求醫,接受全面檢查。同時,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根本,包括每天正確刷牙兩次、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以及定期接受牙科檢查。
唯有結合AI技術與專業醫療,才能真正守護市民的牙齒健康,讓每個人都能「口齒生香」,自信笑容常伴。
文:林宇恒(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修復齒科臨牀副教授)、龔卓弘(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修復齒科研究助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