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澤星寄語:二次機會

【明報專訊】每年開學後不久,我都會抽空與學生會面,了解他們的需要。在早前與學生的聚會中,兒科免疫學專家劉宇隆教授特別介紹我認識兩名經歷非凡的學生——他們都曾患上罕見疾病,如今病情已大幅改善,遂入讀港大醫學院,希望將來成為醫研專才,回饋社會,令我十分感動。
其中一人於2006年出生,去年入讀醫科一年級。他小時候曾患上嚴重複合型免疫缺陷症,即一種罕見先天遺傳性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細胞發育不全或缺陷,導致患者幾乎無法抵抗任何病原體,容易造成重複感染,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多年來,我專注研究和診治免疫系統疾病,深明病人的苦况。一般來說,先天性免疫系統疾病較難根治,除非有機會接受幹細胞移植,否則必須長期接受治療,才可控制病情。這樣無論對成年人或小朋友,都會造成相當沉重的身心負擔。若說病人因體力下降或精神難以集中,影響學業或工作,我也不感意外。換個角度想,患上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若要如常讀書或工作,需建立更堅定意志、付出更多努力,甚或耗費更長時間。所以我看到多年前曾患重病的學生,今日矢志成為醫生,憑藉自己患病的經歷和專業知識服務病人,實在有說不出的感動。
克服病魔 憑堅毅考入醫學院
另一名學生本來也報讀了醫科課程,可惜應考公開試前一天突然胸口劇痛,被送到急症室。原來當時他出現了氣胸,即俗稱「爆肺」。這是指肺部出現破損,空氣從破孔進入肺部與肋骨之間的空隙,壓迫肺部,造成劇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使心臟和血管同樣受壓,阻礙血液循環,甚至危及生命。儘管這名學生因身體狀况無法如期應考,影響了最終成績,但仍然憑藉堅毅與努力,考入港大醫學院攻讀生物醫學學士課程。這條路徑同樣讓其在將來有機會從事醫學研究、臨牀科學、生物資訊或健康科技等工作,即使崗位不同,仍可以另一種方式為守護民康貢獻力量。
這兩名同學的非凡經歷,也令我聯想到「二次機會」是多麼重要。俗語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無論籌劃多麼周詳,總有不如人意的時候。倘若我們可以提供二次機會,彌補遺憾,豈非美事?所以我們於今個學年正式推出了「第二學位」入學途徑,讓已持有生物醫學及其他相關學位的人士,修讀四年制醫科課程。我深信「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從醫者的首個學位是否醫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否憑藉其多元化的學術背景及經驗,促進跨學科知識交流與融合,推動醫學發展更上層樓,讓更多病人受惠。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專欄「澤星寄語」,分享醫人醫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