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渠署回顧樺加沙 揭淼立識首上場

【明報專訊】超強颱風「樺加沙」上月吹襲本港,發展局昨稱,這是渠務署首次應用部門研發的「淼立識」系統,配合天文台數據分析,識別水浸風險較高的地區作出應對措施,包括安裝擋水板及提早派遣排水機械人駐守;該署近年亦使用臨時充水式擋水壩,可按需要屈曲並加高,適合在不同地點協助防洪。
發展局長甯漢豪昨日發表網誌稱,該局在極端天氣下會啟動緊急應變系統,整合、統籌和靈活調配各工務部門承建商的資源。發展局副秘書長(工務)陳志豪指出,匯集的工務部門承建商數目,已由2023年的43個增至現時近70個,涉及人員達1300個,確保部門有足夠資源迅速處理應變和善後工作。
辨水浸風險提前部署
渠務署長莫永昌稱,上月樺加沙吹襲本港,該署首次應用部門研發的「淼立識」系統評估水浸風險,透過水力模型計算各區降雨,再配合天文台數據分析,識別水浸風險較高的地區,作出應對措施,包括安裝擋水板、及早派遣排水機械人駐守、提供大量沙包予有需要市民等。
翻查資料,樺加沙襲港前,渠務署預測全港有11個嚴重水浸高風險地點,包括大澳、鯉魚門及屯門嘉和里等低窪地區,大部分地點在風暴期間都錄得水浸報告。
排水機械人已出動2600小時
網誌又指出,該署年初引入的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和「小禹」系列,在暴雨前已分佈在各區應急運作基地候命,4月至今排水機械人已累計出動逾2600小時。
另外,樺加沙襲港期間,有市民帶小孩追風逐浪,並發生墮海意外,政府事後表示會研究立法禁止相關行為。大律師公會主席毛樂禮昨日接受無綫《講清講楚》訪問時表示,公會對應否立法無立場,但他提醒立法時要平衡個人自由,舉例稱學習打拳也有一定風險,但不會有人提出禁止,然而若涉小朋友安危,就要特別考慮;倘循加強保護兒童方面立法,要列明什麼情况才算入罪,並要取得社會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