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十一後東壩淨山 山友撿15袋垃圾 回程已復現 有嘆「綠色旅遊」損環境有盼以身作則

【明報專訊】香港郊區近年受遊客歡迎,十一黃金周4000人登橋嘴島,有人腳踏珊瑚;另一旅遊熱點萬宜水庫東壩亦現車龍。山友Raymond十一後走完通往東壩的麥理浩徑,發現大量垃圾藏山邊,遂於社交平台Threads發起淨山,4天召集17名網友上周日打風下行麥徑。記者亦跟隨登山,發現麥當勞外賣、鞋墊、衛生巾與水樽等,而山友為撿垃圾冒險鑽入石隙、接力攀爬斜坡。原兩個多小時路線,隊伍花7小時拾得15大袋垃圾。惟淨山半日,垃圾轉眼「捲土重來」,Raymond憂慮綠色旅遊令環境受破壞,「人數多得離譜,無公德心的人自然會多」。年輕山友Anson則堅持淨山,冀以身作則「保護自己的地方」。
明報記者 廖俊升
上周日熱帶氣旋「麥德姆」襲港,早上9時3號風球期間,記者與18名山友於北潭涌郊野公園集合,循麥徑前往內地社交媒體「小紅書」推介熱點東壩。眾人行「孖咇」,一人以鉗夾垃圾,另一人提着大碼洗衣袋載垃圾。甫踏上征途,他們開始仔細翻撿道路兩旁草叢,翻出膠樽、麵包袋、錫紙、衛生巾和零食包裝等,甚至有人棄置國旗,路上郵箱亦塞滿垃圾。行了約四分之一路程,有團友已提着滿載的垃圾袋。
打風下上山7小時 嘆無法太冒險落斜
「有得休息的地方就會多煙頭和食物包裝。」Raymond一邊對記者說、一邊觀察地面,每約5步一停,彎腰夾煙頭。沿路發現麥當勞外賣包裝四散,有紙袋、漢堡包盒、茄汁和汽水杯,可還原一個完整餐點。他用鉗翻開紙袋,一窩螞蟻即竄出,山友停下研究處理方法,最後撥走螞蟻才放進袋,以免牠們爬上手。
走到元五墳觀景台,從漁護署「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橫額下俯瞰斜坡,猶如看見一座垃圾山,滿是膠樽和食物包裝。山坡陡峭且當日風力強勁,他們決定以接力方式清理,一人落斜坡撿垃圾、一人在中間傳遞,另一人提着垃圾袋於坡上接收垃圾。10多人分左中右三隊落山,清理約10數分鐘,深處仍見垃圾,但已無法冒險落斜。有山友提着垃圾嘆道,「不能徹底地執,否則走唔到」。
石隙撿80年代汽水罐 興奮分享
隊伍再沿西壩岸邊前行,用長鉗夾石隙中垃圾,沿路有的士司機豎拇指打氣。23歲Anson走了5小時依然落力,像尋寶般俯臥鑽進石隙撿垃圾,拾到1980至90年代的汽水罐和水樽,興奮跟記者分享戰利品。問他因何為撿垃圾而冒險,他說「鍾意環境乾淨」。
這段接近10公里的路程原需行約兩個多小時,他們共花7小時完成,提着15袋垃圾到東壩。終點可見不少遊客在壩上打卡,亦有警員和漁護署人員巡邏。
「遊客多得離譜 無公德者自然多」
Raymond說,十一後周末遇上打風,東壩遊客不算多,但經歷數天假期,山徑已累積不少垃圾,故需花半天淨山。自2020年起淨山40次的他說,去年底起愈來愈多遊客登山,曾於麥徑拾過20袋垃圾。他見過遊客自備垃圾袋行山,「但遊客人數多得離譜,無公德心的人自然會多」。
淨山小隊汗流浹背離開東壩,歸途已有垃圾復現原來位置。Anson失望嘆道部分行山者缺乏公德心和公民意識,「覺得一定有人清」。但他不覺白費努力,形容這是「長命工夫」,會堅持繼續淨山,冀以身作則守護環境,「自己的地方就要保護,如果個個都識諗,這裏就不會那麼多垃圾」。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稱東壩橋嘴顯「過度旅遊」 環團籲先研究景點承載力 (2025-10-12)
Threads分享行山爆紅 每周開團淨山 (2025-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