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光板田村歷史:盛產大樹菠蘿 多得「大樹菠蘿王子」?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年68歲的陳國祥說,在1950年代初,光板田村還沒有名字,像他的出世紙便將出生地點列為曹公潭。直至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才出現光板田村這個名字。陳國祥憶述父親所說,當年大約在1949年來港,起初居於石硤尾,但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流落街頭。當年政府為紓緩居住問題,派傳單鼓勵居民到荃灣發展,於是他父親便來到這裏。當時村內只得約10戶人家居住,後來入住人數愈來愈多,光板田村發展成有約300戶人家、分成4個地段的寮屋區。起初村民以務農及養豬為主,約1970年代開始出現各種小型工廠,例如五金、食物工場等,現時位於川龍的三生酒廠,過往便曾在光板田村(三段)經營,陳國祥的家亦曾生產火水爐的金屬芯管,不過現時這些工廠已經絕迹。

關於村名由來有很多說法,陳國祥說其中之一源自以往村內有很多梯田或木板,晚上在月光映照下,猶如一塊塊發光的板而得名;另一說法更與「鬼火」有關。不過這一切都來自老一輩村民的口述歷史,來源已難查證。至於村內為何長滿百多株大樹菠蘿樹?陳國祥笑說原來這非刻意種植,而是因為1970年代曾有一批印尼華僑在村裏居住,偶然會買大樹菠蘿。其中一個村民嚴伯因隨意將果核掉在家後山坡,粗生的大樹菠蘿竟開始繁衍,單是嚴伯家的後山已有40多株,村民更稱他為「大樹菠蘿王子」。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光板田村打卡童話小屋 「彩虹」融入尋常百姓家 (2025-10-11)

村民說:大樹菠蘿文化節今年復辦告吹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