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江玉歡:香港是否仍是遊客「獨特的選擇」

【明報文章】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首7日有逾12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按年增長5.6%。這是疫情後連續第三年錄得正增長,卻也仍未達2018年高峰。數字背後,一個事實逐漸清晰顯現:當內地遊客的腳步重新踏上這片土地,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力,更是對「香港價值」的重新評估;令人擔憂的是,我們是否仍然是「獨特的選擇」。
過去10年,香港曾依賴「購物天堂」、「迪士尼」、「維多利亞港」三大標籤形成核心旅遊吸引力。但隨着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持續深化、上海迪士尼樂園不斷擴容,及深圳前海深港融合載體加速落地,這些本港曾經的「獨特性」正在被逐步稀釋。當香港僅僅成為「一日遊」首選地,內地遊客不是不回來,而是不再需要「專門」回來。因此,若繼續以「跟內地城市競爭」來定位,香港終將陷入低價內捲的惡性循環。
留旅客過夜 住宿配套需更豐富
提及發展旅遊業,常提到一個名詞「過夜旅客」。留住旅客過夜,需要更豐富的旅遊住宿配套選擇。需要認識到,當前香港酒店市場存在明顯的結構需要調整——目前高端產品高度集中,兼具性價比的中端產品卻供給不足。這一矛盾,不僅導致部分遊客因住宿預算限制而選擇即日往返,更制約了旅遊全產業鏈的收益釋放。而內地與國際的成熟經驗,為香港提供了可行之破局路徑。
從內地實踐看,深圳、上海、成都等熱門旅遊城市,通過引入連鎖三星級酒店,以高性價比訂價、標準化服務體系,以及靈活選址策略,精準契合中端遊客的核心住宿需求,有效填補了市場空白。
借鑑其他地區 商廈轉型酒店
從國際案例看,倫敦、新加坡等地,近年積極推動過剩商業大廈轉型為酒店,通過調整城市規劃用途、適配消防與住宿安全標準,將閒置商業空間轉化為旅遊住宿資源,既提升了城市空間利用效率,也為市場補充了更多平價住宿選擇。
香港可以借鑑這一思路,結合部分區域商業大廈空置率較高的現狀,出台針對性的配套政策:簡化樓宇改造的規劃變更審批流程,提供改造補貼或稅收優惠,以降低轉型成本;同時,明確改造之後酒店須滿足獨立出入口、合規消防設施、達標隔音效果等基礎標準,在盤活閒置資源、補充中端住宿供給之外,也保障遊客居住安全與體驗,進而助力留住過夜旅客、激活本地旅遊產業鏈潛力。
我們還應當意識到,「百元酒店」、「居家民宿」並非低端代名詞,而是精準需求的產物。為留住過夜旅客、完善旅遊住宿配套,需正視「百元酒店」的價值,這類選擇正契合年輕背包客、親子家庭、商務轉機客等群體的乾淨、安全、交通便捷核心需求。
本港在此類住宿與民宿發展上,並非缺乏空間,關鍵在於亟需規則彈性。以日本民宿合法化歷程為參考,2016年之前,低價出租私人閒置房屋給遊客,屬違法行為。隨着訪日遊客激增,日本於2016年4月通過《旅館業法實施令》,放寬「民泊」限制;2018年6月,進一步明確民宿定義為「現存住宅按日有償出租、年營業不超180天的反覆交易(逾期則需按《旅館業法》申請許可)」,2020年又更新法規、細化管理。
推動民宿規範發展
香港可借鑑這一平衡住宿缺口與居民權益的核心邏輯,推動民宿規範發展,例如出台專項法案,明確民宿定義;按區域差異化設定每年營業上限(如縮短市區民宿時限以減少擾民),允許合規住宅經營;要求房東向政府主管部門註冊,若委託管理,需選用已登記的專業機構,經線上預訂平台完成官方備案;建立每兩個月上報住宿數據的機制,明確經營需經樓宇業主委員會同意;推行統一合規標識,便於遊客識別;同時,設定清晰罰則(如高額罰款、停業處罰)打擊無牌經營。如此既可通過盤活閒置物業緩解旅遊住宿壓力,也以規範營運,平衡經濟效益與社區安寧。
住宿配套僅基礎 構建獨特價值更重要
事實上,住宿配套的優化,僅是香港重塑旅遊競爭力的基礎拼圖。真正可令香港跳出「普通旅遊城市競爭者」陷阱的核心,仍在於將自身的獨特制度優勢、文化底蘊與樞紐功能,轉化為不可複製的價值坐標。香港並非缺乏嘗試——從西九文化區到「夜繽紛」市集,從大館到M+博物館,這些項目雖具亮點,惟卻未能形成獨特的體驗閉環。以近年力推的「藝聚香港」為例,其策展邏輯仍停留在「國際展覽搬運工」層面——展品與本地文化脈絡聯繫不夠緊密,需要繼續挖掘和發展本地的原創藝術內容,從而構建出專屬香港的、無法被複製的自主文化話語權。
換句話說:發展本地旅遊,也是發展本地自主文化的一部分。「學」、「抄」、「仿」只能支撐一時;香港真正的出路,在於回歸自身不可替代的制度縱深與文化根基。潛心挖掘本土脈絡、持續構建專屬於這裏的獨特價值,或許才是更從容的選擇。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