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捕火龍「動靜」亦考功架

【明報專訊】中秋佳節,舞火龍一舞一動間,蟠龍出洞、龍歸滄海……除了高舉火龍和龍珠的健兒,穿梭角落、定格人和龍的攝影師也需要牢記這些步驟。薄扶林舞火龍主辦單位邀請本地攝影團體「Ménos」創辦成員鄭偉學(Jo)幫忙為活動留影,Jo戴上代表「攝影師」的綠色臂章,與火龍同行,由薄扶林村舞到即將清拆的華富邨。
「一定要預測到舞龍的下一個動作,因為你要用適當的器材、在一個適當的位置、用適當的技術捕捉你想要的畫面。」Jo續說:「因為整個舞龍過程很長,由晚上6點多到10點多,時間的長度容許我去試不同較實驗性的手法,不需要用最安全、一定有畫面的方式,譬如可用閃光燈、慢快門,或是用前簾、後簾的方式……還有去捕捉現場的脈絡和氛圍,因為現場有靜止、有郁動,這種相互比較之下,你究竟是想捕捉一個什麼畫面,自己要有個計劃。」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認識舞火龍的歷史,「讓你在現場知道有什麼重要的元素或特點是需要捕捉,而不止是追求畫面的漂亮,譬如村民的T-shirt背後有寫着『二零二五』,這個或是一個挺重要的元素,因為今年可能是最後一年(原路線舞火龍)」。
還未入黑,Jo便守候在薄扶林村村口,拍下火龍舞動前的拜祭儀式,一面標誌性的紅黃旗幟隨風飄揚。其後,Jo跟隨火龍入廟、入村,再沿薄扶林道南行往華富邨。當火龍途經薄扶林消防局時,會在一片紅光中打龍餅。到達華富邨後,Jo捕捉到前方轉動龍珠之「動」、後方停下來上香之「靜」的一刻。這一刻有人在樓層間憑欄駐足看、有人在樓下路邊踮腳望,「現場比以往多人和熱鬧,因為大家都知道華富邨會拆,我聽他們說請了百多個義工在現場維持秩序,因為真的有很多人去現場拍照、觀看這場盛事」。最後,龍軀來到瀑布灣海灘「龍歸滄海」,舉了一整晚龍軀,此刻健兒互相潑水、大喊「中秋節快樂」。
這夜是否薄扶林舞火龍原路線的最後一舞未有定論,但至少Jo把此情此景用鏡頭框起,那種高漲的氣氛仍不斷在框邊溢出來。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