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將深偽影片下架有多難? 有人需要出動前副首相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Martin Wolf)收到前同事發來信息,赫然發現「自己」在鏡頭前分享股票貼士,還呼籲網民加入其私人WhatsApp群組,有錢齊齊賺。最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和報社最終不得不動用龐大人脈,才成功將影片下架。

美國尼曼新聞實驗室報道,用著名記者容貌製成深偽(deepfake)騙財影片,在社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由於電視台記者每日出鏡,騙徒容易蒐集素材製造深偽影片。記者亦比起明星更具公信力,網民容易受騙。

沃爾夫向公司匯報事件,憑其江湖地位和《金融時報》名氣,再加上影片徹頭徹尾違反Instagram社群準則,估計會迅速下架,豈料多天後毫無動靜。時任Meta全球事務總裁克萊格(Nick Clegg),曾在卡梅倫(David Cameron)執政時期出任副首相,跟當時任職英政府獨立銀行委員會的沃爾夫剛好認識,報社於是主動聯繫他申訴事件。

朝中有人好辦事。短短數小時內,相關影片和帳戶全數消失,但在幾周之後死灰復燃,騙徒以新帳戶發布同樣影片,繼續大賣廣告。沃爾夫直言「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玩『打地鼠』」,地鼠不止是騙徒,還包括社交平台。他們花了6個星期催促Meta,最終由沃爾夫在專欄中親述事件,這些廣告才遭全面刪除。

沃爾夫說:「我不是焦慮,而是憤怒。我生氣的是,我所捲入的這件事不知影響了多少人,很多人可能已經中招……這太離譜了,任何人都能夠為所欲為,大公司繼續從中獲利。」

據該報統計,相關影片單在歐盟地區已觸及97萬名用戶;若加上英美,實際觸及人數或達數百萬。專門監察科技公司的非牟利組織「科技透明計劃(Tech Transparency Project)」調查發現,今年有63家廣告商在Meta共投放了逾15萬則欺騙性的政治廣告,包括深偽政客的內容,涉及開支達3.8億港元,是Meta在該類別的最大廣告客戶。

Meta發言人回應指:「騙徒逃避偵查的手法層出不窮,因此我們不斷開發新技術,使騙徒難以得手,包括採用人臉識別。」然而,這家科技巨企僅花5個月便開發出Threads,願意大灑5.8億港元年薪挖角頂尖AI(人工智能)人才;為何下架幾條影片卻突然反應遲鈍,似乎是個謎。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