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感創航道:常識科拆科 混合模式「育素養」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本學年開始,香港小學教育常識科分拆為「人文科」與「科學科」,並由小一及小四年級率先推行。過去一年,「感‧創‧做」以主題式課程設計,試行和改良人文科、科學科的跨科結合,終於以「獨立卻可跨科結合」的混合模式進入主流教育現場,為香港小學教育注入新活力。

新課程的混合模式為學校提供了更大彈性。一方面,人文科與科學科可依據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與技能要求獨立教學,確保學科知識連貫、有系統;另一方面,課程設計刻意保留了跨科整合的場景和空間,使學校能根據校本需要、教師專長與學生特質,靈活規劃跨科主題學習活動。

這種設計不僅回應了分科後教學安排上的實際需求——如教學人員編配、全年進度規劃等,更從根本上鼓勵教師打破學科界限,推動以真實問題為動機、以素養發展為導向及培養價值觀為目標的課程實踐。所謂「素養」,不僅指技能與知識,更包括價值觀、態度與社會情緒能力,是一種能適應複雜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綜合能力。

教師跨科協作 讓學習活動有機連接

「感‧創‧做」課程的理念,是透過「感受→創新→實踐→反思」的學習循環,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與人和事物連結,並理解當中的相互關係,培養同理心,又於過程中整合知識、應用技能,發展批判思維、協作與創新等關鍵素養。

例如,在「環境保護」這一主題下,科學科可聚焦生態系統與污染成因,人文科則可探討環保政策與公民責任。兩科教師可協作設計一個專題學習任務,讓學生分組調查校園垃圾問題,提出改善方案並實際執行。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科學探究方法與社會分析角度,更在真實行動中發展出責任感、解難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

課程設計強調「網狀學習結構」,即不同學習活動之間應有機連結,形成多層次、多路徑的學習網絡,而非線性、割裂的任務堆疊。這不僅更符合大腦的認知規律,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多元智能與社交情緒能力的同步發展。

從宏觀出發 跳出課本限制

然而,改革之路並非毫無挑戰。過去,教師習慣從「微觀」入手備課,即從單一課堂活動、作業設計等細節開始規劃。雖然容易操作,卻容易導致學習內容碎片化,缺乏長遠的素養發展視野。「感‧創‧做」課程則提倡從「宏觀」出發:先確立課程框架與目標,再設計跨科主題,最後才發展具體課堂活動。這種方式要求教師具備更強的課程統整能力與學科對話能力,初期或感吃力,但長遠能幫助教師跳出課本限制,真正成為課程的設計者與推動者。

此外,真正的跨科協作並非簡單地將兩科內容並列,而是要從學科之間的「相同」與「不同」入手:「相同」之處可作為跨科整合的基礎,例如科學科與人文科都涉及「水資源」主題;而「不同」之處——如科學科關注水的性質與循環,人文科則聚焦水資源分配與社會衝突——正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寶貴機會。

常識科分拆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感‧創‧做」混合課程模式的推行,旨在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藩籬,推動教育從「教知識」走向「育素養」。這需要更多教師成為課程改革的同行者,在共學互啟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兼顧學科深度與跨科廣度的教學實踐。

文:莫蔚峰(教育大同教育總監)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小茜的秘密花園 (2025-10-07)

看得起遊戲:社區遊戲 照顧者第三空間 (2025-10-07)

多元導航:從《史迪仔》反思家庭 (2025-10-07)

A苗園圃:培育孩子同理心 (2025-10-07)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一代:情感篇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