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小茜的秘密花園

發佈於

【明報專訊】小茜(化名)剛升上一年級。別人眼中的她,是個有點倔強、不太愛學習的小女孩。很多時候,她總是黑着臉,對父母與老師的要求充滿抗拒。

自從父母離婚後,小茜和哥哥一直跟隨爸爸生活。本來她很依賴祖父母的照顧,但後來爸爸再婚,家裏多了一個對她要求很嚴格的繼母,還有一個特別需要關注的妹妹。對小茜來說,這個新家庭有點陌生。她害怕自己被忽視,甚至懷疑爸爸是不是只在乎新的家庭成員。於是,她把抗拒和憤怒變成了一層厚厚的盔甲,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在學校裏,小茜成績平平。可是,比起成績,她更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被理解和被接納的地方」。

「被看見」的開始

第一次走進遊戲室時,小茜顯得拘謹。她小心地環顧四周,看着滿滿的玩具和顏料,卻沒有急着投入。當我告訴她:「在這裏,你可自由地選擇你想做的事。」她才慢慢地放下緊繃的肩膀。

她選擇了畫畫。第一幅作品是一個小女孩,孤零零地站在角落,旁邊畫着一個哭泣的臉。當我輕輕回應:「她好像覺得沒有人明白她,很孤單呢。」小茜抬頭看我,沒有說話,但眼神中透出一絲「被看見」的感覺。

把心事放進遊戲

隨着遊戲治療的次數增加,小茜逐漸把心裏的故事放進遊戲。她在沙盤裏建了一座高牆,把一隻小人偶放進去,說那是「安全的地方」。那是她心裏最真實的感受,她需要的正是一個不用被打擾的角落來藏起自己。

有一次,她小心翼翼地放進另一隻玩偶,稱它是「媽媽熊」。小茜說:「媽媽熊會守住小朋友,唔會走開。」那一刻,我看到她心裏仍然渴望被愛、渴望被穩定的守護。

遊戲室為小茜提供了一個「安全與接納」的空間,讓她得以嘗試卸下防備,慢慢找回心裏柔軟的一面。其實,她一直擁有愛與溫情,只是因為害怕再次受傷而把它藏起來。當有人願意理解和支持,她便有勇氣把愛重新打開。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在生命中找到一片「秘密花園」,能讓他們安心表達自己。遊戲治療,正是打開通往花園的一條鑰匙。

文:李心怡(教育輔導碩士、情緒菜市場創辦人)

作者簡介:「情緒菜市場」創辦人Christie與Sannie,一位是融合RIE正向教養的資深幼師,一位是育有SEN孩子的遊戲治療輔導員。我們致力將抽象情緒化為具體生活體驗,透過「是日情緒菜單」與真實個案分享,陪伴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溝通方式,共同探索內心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感創航道:常識科拆科 混合模式「育素養」 (2025-10-07)

看得起遊戲:社區遊戲 照顧者第三空間 (2025-10-07)

多元導航:從《史迪仔》反思家庭 (2025-10-07)

A苗園圃:培育孩子同理心 (2025-10-07)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一代:情感篇 (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