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AI教育:提煉生活素材、個性化批改作文 AI成寫作課堂「神助攻」

【明報專訊】上期,我們深入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探討了中學教師在課堂上以AI教學的情况。相較中學,本地小學仍未普遍開始讓學生在課堂上以AI學習,不過已有極小部分先鋒學校陸續有系統地引入AI工具平台,針對教師的教學用途,提升工作效率。
採智能平台「自動派題」
本身是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顧問的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下稱西崇)校長馮家俊表示,教育局一向有推行資訊科技、數字教育,而AI亦同時包含其中,惟暫時未有硬性要求小學以AI教學或學習,或推出AI使用指引,故各校仍處自由發揮階段。以西崇為例,他們已為學生提供AI素養課程,在電腦課程融入AI元素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對AI的初步認識與學習的機會。
馮家俊指AI的基礎概念是具備「人工」賦予的「智能」,能依照設定自動選擇,例如早期洗衣機的自動選程功能,在當時也被歸類為人工智能的範疇。及至今日使用的AI,在數據處理、思考反應速度等更為先進快速,還具備上網自行搜尋資料的能力;大約3、4年前,西崇學生已學習使用Micro:Bit(專為學生設計的微型電腦開發平台,可協助學生簡單編程,如透過拖拉指令方塊就能完成程式撰寫),學生可透過此平台來學習STEM或人臉辨認等,但當時亦未到達所謂「人工智能」的程度。
至於西崇真正採用智能軟件教學,是從APLus的平台開始。當時學校與出版商合作開發APLus軟件,它是一個Adaptive learning(適應性學習)平台,具備試題庫,學生在平台內答題表現優異便會自動升級,平台會為學生推送更高難度題目,平台試題庫是提前配置,並沒額外尋找資料補充題目來源,且題目派發並非依賴AI思考生成,系統會依據預先設定規則推送相應題目,因此其運作模式最多只可稱為自動化,尚未達至AI級別,因AI能從多角度思考、運算,並靈活判斷為學生提供何種內容,但APLus平台僅是類似自動派題形式,不過由於有其優點,因此校方仍然繼續使用。
用AI協助寫作 先破其萬能認知
去年起,西崇中文科開展AI寫作相關課程,並使用POE教學。中文科主席鄭文菁表示,最初知道AI能協助學生作文,也有疑惑:「中文寫作講求創意、情意,AI是否有情感可以做到?」因此開始AI教學前,她先為學生確立正確的AI認知,避免他們誤以為AI是「萬能」。例如學詩歌,她教導五年級學生學習唐朝杜甫的詩《客至》,先讓學生掌握詩歌體裁,例如律詩、絕詩,再教對偶詩,嘗試讓學生找出詩歌的韻腳。根據《客至》一詩,其正確韻腳是:來、開、醅、杯,再讓學生向AI(POE)查詢此詩韻腳發音,豈料AI回答韻腳發音為「i」,及後再請AI詳細分析詩作,AI連作者名字也搞錯,竟回答作者是賈島,原來賈島有一篇作品為《客思》而非《客至》。「之後我們讓學生再仔細看AI回答的內容,有部分資訊都是錯誤的,例如當問AI這首歌的體裁是什麼?AI 回答《客至》是五言律詩,事實卻是七言律詩,最終可以讓學生在運用AI時發現其實它給予的資訊並非完全可靠。」鄺文菁認為,這正正讓學生明白AI只是學習輔助工具,而非可以完全依賴。
隨後,教師再針對學生在寫作時,容易陷入「無素材」的困境,借助AI輸出多種例子,協助學生聯想自身經歷,梳理寫作框架,激發其創意。例如有次教師的作文題目是一篇記敘文《一次被稱讚的經歷》,學生需掌握「稱讚」二字,根據關鍵字去提取生活中的經歷,部分學生會說自己很少被人稱讚,甚至沒有,難以下筆,部分學生想到的全是幫助別人等千篇一律的題材,如扶老婆婆過馬路,或有同學跌倒,他伸出援手等。
此時,AI就可以為學生從生活中提取可用的元素,例如請AI列舉有什麼素材可作為寫作題材。AI「回饋」的素材包括同學參加演講比賽雖沒獲獎,但由於鼓起勇氣挑戰自己,因而得到教師讚賞,又有參與陸運會比賽獲得獎牌,或到老人院探訪長者得到長者的喜愛和讚美等。「其實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歷過的素材,看到AI回答後才恍然大悟,發現原來可以這樣下筆,最後書寫時能融入自己生活經驗及真實的情感,讓寫作更生動。」
校本化訓練批改系統
今個學年,西崇英文科配合政府推出的語文科自學相關政策,選擇以AI平台Wiseman Education(下稱Wiseman)的OWL批改系統,輔助小四至小六學生提升英文學習效果。Wiseman於2020年已開始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及建立本地化知識庫,其中DSE閱讀、ADD、OWL批改系統及SpeakTime目前獲200多所本地學校採用。OWL則是一個針對香港學生英文學習薄弱環節如閱讀理解、寫作而設計的校本課程。之所以強調校本,原因是每間學校狀况不同,必須針對式地解決。Wiseman Education學習服務部總監林靜珊(Sandra)指,以作文為例,AI批改作文,其實很多平台都有這個功能,但若直接把學生作業上傳至ChatGPT、POE、DIC等通用AI平台,AI可能以成人標準批改,忽視部分年級的學生可能未學習過某些內容,導致批改結果脫離教學現實。加上每間學校對批改作文都有特定想法,校本化訓練後的AI,不僅可模仿教師批改,還能成為教師的發展工具,同時確保批改結果對應學生的實際學習情况,避免作出混亂的反饋。她又指即使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仍需透過培訓,讓AI契合學校的教學節奏,一方面確保AI掌握具體教學範圍,另一方面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AI,發揮其輔助價值。
修改建議變為提問 引導自主構思
除了西崇小學,Sandra表示漢華中學(小學部)在2024/25年下學期開始英語寫作行動研究,重點探討如何運用AI與大數據實踐校本評改,以達至「促進學習的評估」 與「推動自主學習」 兩大目標。「具體實踐包括集合全級學生一同上課,分析全級寫作情况,英語統籌主任會基於OWL即時生成的數據分析簡報(包含常見錯誤統計、強弱項對照),作全級教學,讓學生掌握寫作要求,加強寫作能力。其次是運用真實數據與學生樣本作具體化解說,引導學生明確改進。最後學生根據分析筆記自主修訂作文,實踐自主學習。」Sandra指平台更協助學校將校本評分策略轉化為引導式提問,例如將修改建議轉為提問句式,引導學生思考而非直接套用範例,推動學生「學會寫作」而非「抄襲寫作」,懂得自主構思。
【AI教育系列】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