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精神健康:慈敬設五感體驗、午休自由行 孩子開心返學 鬆一鬆hea一hea 幸福魔法療癒身心

【明報專訊】近年學童情緒健康問題備受各界關注,政府先於2023年底推出中學生三層應急機制,協助學校及早識別和支援有較高風險自殺的學生;去年4月教育局推出「4Rs(休息、放鬆、人際關係、抗逆力)精神健康約章」,旨在提升學生在校園的幸福感和抗逆力,同時亦支援學生和家長的情緒健康,避免悲劇重演。惟要實現讓學童「開心返學」的目標,家校必須合作,兩者缺一不可。
三層應急機制推展至高小生
為關注中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政府於2023年底設立中學三層應急機制,第一層,主要透過全校問卷調查等,及早識別、支援有較高自殺風險學生,並為其提供專業輔導、治療及其他協助;第二層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組織「校外支援網絡」支援有需要學校,提供「外援」處理跟進。第三層是中學校長可將「高自殺風險」的學生轉介醫管局精神科分流,屬緊急學生可獲優先跟進,即使被評估為非緊急亦可輪候精神科。而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政府亦將計劃推展至高小學生(小四至小六)。
學生出現精神健康問題,處理刻不容緩,不過最重要還是防患於未然。近年教育局推出「4Rs(休息、放鬆、人際關係、抗逆力)精神健康約章」(下稱4Rs),鼓勵各校大力推動,保持學生身心健康,因此不少學校從上課時間到活動安排,都希望實現提升學生幸福感、增強抗逆力及支援學生家長情緒等目標,使學生「開心返學」、「喜歡返學」不再只是口號。
開學周師生圍圈分享 「五感禮物」助放鬆
上月,佛教慈敬學校的學生剛度過了一個「幸福×魔法校園開學周」,活動旨在為學生建構幸福感,一連5天的活動包羅萬有,除了有開學周主題曲,全校學生每天均獲得一份五感(觸覺、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療癒魔法禮物,包括營養豐富的香蕉,透過觀察流沙美感而學習放鬆的Charming Top(流沙指尖陀螺),讓學生專注當下從而放鬆的小木魚,可作生活調劑的熒光筆,以及把玩時可釋放壓力的減壓唧唧枝豆。
開學周還有不少貫徹4Rs的活動,如學生和班主任一起圍圈分享、互相認識的「幸福Shall We Talk」(Relationship),以及讓學生製作幸福信物,在襟章寫上紓緩壓力的方法,或是對幸福校園的想像畫面(Relax)等。
午間自由活動 可競技可「躺平」
校長范秀琪說,學校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學生身心健康,除了一年級不設考試外,校方於2016年開始已在下午以多元智能課堂代替常規課堂,包括體藝課程、STEAM活動、英語音樂劇、禪修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輕鬆學習。近年更力推4Rs,上學年開始設立「午休自由行」、「禪一禪」及導修時段,在導修時間中,學生可提早完成課業,回家後可有多些時間跟父母相處,提升親子關係;「禪一禪」則是指午休後、導修課前的3至5分鐘,由其中一名學生帶領大家閉上眼睛坐下,然後深呼吸,靜聽自己的呼吸聲,平靜心情。至於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午休自由行」,則是半小時自由活動,學校在不同樓層安排各項活動,除球類,也有AI體感運動、棋類,甚至在有陽光照射到的室外空間放幾張沙灘椅,讓小朋友可以好好「hea」一下。除了關顧學生,學校同樣非常重視家長和教師的心理健康,如為教師舉辦「精神健康急救課程」,讓他們可及早發現自己或身邊人的需要;亦參與教育局的「正向家長運動」,讓家校同心同行,建立幸福校園,開拓學生走向健康的成長路。
學校致力建立幸福校園,范秀琪說:「高小學生會比較自我,特別是在網絡世界,有時會自己去解決問題,但若解決不來,便會形成更大的情緒問題。」她曾試過發現學生之間出現網絡欺凌,幸而教師發現,及時調解、平息,令她覺得成人更要與小朋友建立好互信關係,「在學校層面,一方面要教導學生善用網絡,要他們明白,即使在網絡世界說話,也要有同理心;另一方面希望家長與子女、老師與學生也有多些連繫、連結,讓小朋友出問題時,第一時間會懂得找老師或家長,而不是自己嘗試去解決,因為這有可能令問題擴大」。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溝通:維護良好家庭關係 構建安全網 (2025-10-07)
家長以身作則 做好情緒管理 (2025-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