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辟穀斷食藏雙面刃 少吃慢食更利瘦身

【明報專訊】科學上很多研究證明,適當辟穀斷食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未必人人適合斷食,有些人身體可能有很大反應,如頭昏腦脹、全身冒汗,甚至胃痛。與其斷食,有一飲食方法,更有利健康,亦能瘦身。
辟穀是道家一種養生方式,《莊子.逍遙遊》云:「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透過修煉,使體內真氣充盈,沒有飢餓感。道家辟穀與其他宗教一樣,有相應的修行方式,例如基督教有禁食禱告,佛教有過午不食,伊斯蘭教有齋戒月等,都是暫時停止進食。宗教斷食通常結合靈性修行,而坊間流行其他斷食法,如168斷食(一天內16小時禁食,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52斷食(一周中維持5天正常飲食,2天降低熱量攝取)等,則以減重、改善健康為主。
患肝、腎、心血管病 不宜斷食
無論你因為宗教或健康原因考慮斷食,首先必須知道,斷食並非人人合適,嬰幼童、青少年、貧血和瘦削人士、孕婦或哺乳中婦女、厭食症患者,或患有肝、腎、心血管或消化系統疾病者,又或獨居者及長者等都不宜。
若現時沒有重病,只屬超重或肥胖,或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成年人,斷食一天半天清清腸胃亦無妨,不過還是建議先諮詢醫生,評估或檢查身體狀况,並且與家人有充分溝通才實行。
斷食不妨由最簡單方法開始,例如全日只吃正常分量的3餐,其餘時間只喝清水,不吃零食,然後循序漸進,逐步延長空腹時間。
早年我有一次感到胃脹不適,試過斷食兩天,只喝清水及吃少許蘋果,因為自覺體力不如平日,其間終日在家休息,安全至上。兩天後,感到精神狀况並無異樣,身體頗為輕鬆。其後逐步恢復進食,由流質食物例如稀粥、清湯、果汁等開始,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回復到正常飲食。這次體驗,沒有服食任何藥物,只是給時間讓腸胃充分休息,感覺很舒服。
之後,有朋友舉辦「無為禪修辟穀營」,將辟穀與禪修聯在一起,我出於好奇參加過一次。那段經歷感覺着實不錯,長了見識,一群人遠離繁囂鬧市,聚在一起洗滌心靈,釋放壓力,禪修之中渾忘飢餓,身心受益。全程有專人指導,悉心照顧,十分放心。不過一般這類活動都有收費,是否值得見仁見智。
適當斷食 降「四高」增免疫力
科學上很多研究,證明適當斷食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例如可以降低四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高尿酸 ),減輕體重,預防癌症,改善腸道菌群,啟動細胞自噬功能,增強身體免疫能力,甚至可以延年益壽。然而,我認為,千萬別奢望斷食能夠逆轉所有疾病,生病必須馬上求診,俗語有話病向淺中醫。即使斷食真的可以改善健康,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還是應該務實一點,不要心存僥倖。
復食逐漸調校食物攝取量
實行斷食有一定風險。斷食中如果出現頭昏、腳軟、身體無故出汗等現象,應該要立即停止,並且告訴身邊陪伴的人,迅速處理。復食安排絕對不能馬虎,必須讓腸胃機能慢慢適應,逐漸調校食物的攝取量,切忌操之過急。中醫強調每個人體質都不一樣,有些人較容易適應飲食習慣的重大改變,有些人身體或會很大反應,例如突然頭昏腦脹、全身冒汗、飢餓感強烈,甚至胃痛等,因此要量力而為,勿太勉強。
原則上我認同適當斷食有益身心,可以保健養生,不過實行起來有一定難度。民以食為天,享受飲食乃人之本能,《禮記.禮運》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限制口腹之慾,似乎違反自然。中醫學又會有什麼見解呢?
不少動物都有冬眠習性,躲藏起來度過嚴冬,其間停止進食,待至驚蟄之後才漸漸恢復生機,這是自然界現象,也是生物斷食行為的典型例子。人與自然為一體。遠古時代資源匱乏,或受環境所限,人類因而有斷食行為。不過時移世易,現時發達社會物質豐富,已毋須斷食避寒。可是物質太豐富又構成另一隱患,就是病從口入,衍生很多嚴重疾病,例如肥胖、四高、中風、心臟病等,歸根究柢,就是吃喝過多,運動太少。所以偶爾適當斷食,讓人體趁機修復,減磅去脂,同時多做運動,確保肌肉不會流失,對健康當然有好處。
斷食期間喝茶啡傷腸胃
但凡事過猶不及,斷食如罔顧身體承受能力就是自殘,極不可取。中醫強調中庸之道,因此斷食不能過度。另外,有人說斷食期間可以喝茶和黑咖啡,從中醫角度來說空腹喝茶或黑咖啡都會傷及腸胃,還有咖啡因的副作用更是毋庸多說。很多斷食方法都建議不吃早餐,傳統中醫卻強調早餐非常重要,中醫經絡學說認為早上7至9時胃經當旺,我就是在這時候享用早飯,因為米飯滋養脾胃,當然不用吃太多。順帶一提,臨牀上我發覺經常不吃早餐的病人,比較容易有膽結石或膽囊炎。
現時最惹人關注的常見病肥胖症,有人想到斷食減肥去脂。我認為最重要還是從根本上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這才是治本之道。我早前撰文〈識飲識食 樂活80歲 細嚼緩衰老 三餐飯七分飽 〉(link.mingpao.com/85168.htm)主張少吃養生,飯吃七分飽,一日2至3餐已非常足夠。
「1410」多菜少肉少飯 運動減重
中醫認為人體胃納要留有空間讓其運轉食糜(chyme),所以不能吃得太飽。《黃帝內經.素問》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民間俗諺曰:「少食多滋味,多食壞肚皮。」中醫及民間智慧如出一轍,提倡少食養生,多食傷身。我實在無法認同斷食過後可以盡情吃喝,全無限制的說法。
明代龔廷賢《攝養詩》云:「食惟半飽無兼味。」指出飲食半飽根本已經足夠。我有學生想到活學活用,於是無論外出用膳還是在家用餐,經常只吃一半便停下來,飲品也如是,行之經年,除了過胖的體重穩步下降之外,身體檢查也證實了多項生理指標均有顯著改善。
我有學生因為體重超標而實行1410斷食法(一天在10小時內進食,並有14小時禁食):晚上8時前進食,多菜少肉少飯;翌日早上約10時(9至11時脾經當旺,脾胃互為表裏)吃正常分量早餐(以粥或飯為主),午餐多菜少肉,偶爾戒吃飯;3餐食物也是比較清淡,其餘時間戒吃。他在家工作,平日有恆常運動,數周後體重減約5公斤,精神也不錯。這是糅合中醫理論的一種斷食方法,大家或可參考。
狼吞虎嚥 致脾胃消化功能低下
我一向主張飲食簡樸清淡,不饞嘴,就是健康養生之道。煎炸、肥濃、生冷、冰凍之物一律與我無緣,喜慶飲宴時偶或微呷一兩口汽水,隨緣助興,最重要滿懷喜悅,與眾同歡,無傷大雅。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養成慢咽細嚼的習慣,這也是我的一貫主張。研究證明慢咽細嚼對健康大有好處,尤其是在控制體重方面,進食速度放慢可以令飽腹感及時傳達腦部,避免飲食過量。可惜大多數人由於種種原因食無定時,飲食毫無節制,狼吞虎嚥,使脾胃消化功能低下,以致身體虛胖腫脹,這情况臨牀上極為常見。
斷食方法各有利弊,沒有一種可以適合所有人,因為每個人的狀况都不同,正如中醫治病,必須辨證論治一樣,因應具體情况對症下藥,功效才會顯著。
與其斷食,不如少食,何妨一試?
■何樹勛
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親自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