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兒言自得:殘障學生可以讀醫嗎?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DSE)放了榜,大部分「狀元」或「尖子」都說要讀醫。朋友老李的兒子小李是應屆考生,他考試成績一向名列前茅,雖不是DSE狀元,但成績肯定在尖子之列,足夠入讀醫學院有餘。但問題來了,小李出生時是早產兒,曾短暫缺氧,腦神經受傷患了痙攣型雙邊腦性麻痹(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這是一個影響四肢活動能力的腦神經病變,其中下肢受影響程度又比上肢嚴重。小李雙手書寫活動能力大致沒問題,但不良於行,也不能久站。他肢體雖有殘障,卻聰明好學,父母一向希望他上大學會揀選文商電腦等科目,但他可能因為自小就不時進出醫院,與醫護結下不解緣,立志長大後當醫生,DSE放榜後堅持選醫科為第一志願。老李夫婦不忍拂逆兒子,但對他能否成為醫生始終有許多疑慮,問我:「殘障學生真的可以讀醫嗎?」

表面上,老李夫婦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官式答案肯定是「當然可以」——為什麼不呢?大學學位分配首重公平(equity);先不說要包容扶持弱勢社群的affirmative action(平權行動),醫學院取錄新生,一向重視學生成績,從來沒有明文規定殘障學生不能入讀,沒有任何理據把這些學子摒諸門外,否則是徹頭徹尾的歧視,於理不合。

現實世界中有不少殘障醫生的例子。各地都有很成功的輪椅醫生、弱視或聽障醫生、閱寫障礙或其他學習障礙的醫生,他們在不同醫學領域大展所長,有些更成為名醫和醫學教授。

可是,社會始終對殘障人士有隱性偏見。醫學院收生時,收生委員可能因擔心殘障學生應付不了繁重的醫學課程,加上傳統教學醫院無障礙設施不足,不願收錄這類學生;社會人士也可能覺得醫科學位僧多粥少,要是醫科生因為肢體殘疾當不成醫生,那是白白浪費了社會資源。還是收錄健全學生較為穩妥。

學校設施配合 同學師長家人支持

事實上,醫學院亦須了解到學院收錄殘障學生,便有責任培育他們成才,不能讓殘障成為他們的學習障礙。記得多年前我們曾經收錄一名輪椅醫學生,也曾經歷許多考慮和預備工作。我們先通過面談,肯定他讀醫行醫的決心和恆心,報讀醫科不是未經深思熟慮的一時衝動。收錄後,為了讓他在無障礙環境下就讀,我們特別委派專人陪他到醫學院和教學醫院走了一圈,在他授意下改善無障礙設施。其實,作為政府資助的教育機構,這些設施本來就應該完備,只是沒需要時不急着張羅,有需要時才「臨急抱佛腳」。最難得的是,醫院的高度配合,把入口前面的車路也重新平整,方便學生的輪椅出入。我們的骨科部門更為該學生設計特別器械,幫助他站起來從事需直立才方便的學習,例如解剖。更委派一名博士生以該學生作為研究專例,給他提供輔助。學生所屬的書院也在宿舍為他安排了空間較大的房間,方便他輪椅進出和拉筋等活動。當然。學生本人的意志和堅毅,是他成功之本,其他同學的合作和支援,也給了他不少幫助。

輪椅學生,每次考試成績都不錯,終於成功成為了輪椅醫生。所以我給老李的答案是:「絕對可以!不過小李本人的恆心,醫學院、醫院,以及大學的配合,同學、師長和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