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餐桌共學:回歸傳統 沖繩風豚飯和五花腩

發佈於

【明報專訊】遊過位於日本北端、彷彿一片與本土截然不同的大陸——北海道,之後就去了南端,比北海道更不像日本的群島——沖繩。道民豁達寬容,北海道食物和酒店款待雖不若本州般講究精緻與細節,卻體面踏實。沖繩則是完全與日本脫軌的節奏,亂中有序,沖繩人隨和友善,不拘小節,還有幾分美式的率性。或許因為天氣和環境氛圍皆帶着度假的輕鬆感,兼逢日本連假,我遇上的日本人,無論島民還是遊客,都卸下社會教育下「不要給他人添麻煩」的拘謹,處於「放飛自我」的狀態。

融合多地飲食元素

現今的沖繩縣,在1879年琉球王國被廢除之前,以「琉球」之名存在。這片群島僅佔日本國土面積0.6%,地理環境極為特殊。島嶼位於亞熱帶,卻被熱帶海域環繞;北面是本州和朝鮮半島,西面是中國大陸,南面則從台灣延伸到泰國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因此長久以來,沖繩為關鍵的戰略位置。正因如此,沖繩在飲食上吸收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底蘊,也融合了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元素,同時深受日本料理風格影響,加上美國殖民的痕迹,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

早期琉球的文獻不多,主要依靠考古發掘來拼湊其面貌,後來與周邊國家的來往,才留下較完整的紀錄。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其時為日本飛鳥時代和中國隋朝),出現在中國史料與日本文獻中。其後中國的貿易與文化開始湧入琉球,琉球臣服於中國並向皇帝進貢。中國商人定居那霸,本地年輕人也大量被送往中國接受教育。到明朝(1368-1644年)期間,群島終於出現統一政權:琉球王國。當日本實施鎖國政策之時,琉球憑着地理優勢,發展海上貿易,積極與東南亞、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地通商。隨着與暹羅(今泰國)的往來,蒸餾酒技術傳入琉球,以泰國香米和黑麴菌釀製的泡盛(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蒸餾酒,被認為是燒酎的前身)的原型在1470年問世。泡盛後來常作為貢品送到幕府和招待中國使節。今天沖繩人常使用苦瓜、青木瓜和薑黃等食材,反映南亞和東南亞的飲食影響。

宮廷料理獨特 美式飲食「上桌」

自14世紀初起,中國派使節前往琉球,琉球為款待來訪使團,派遣廚師到往中國學習料理技術。當時接待中國使節的盛大宴饗稱為「二十碗料理」,其規模堪比滿漢全席。15世紀(室町時代),琉球王國開始向日本進貢。這種夾在中日之間的政治平衡維持到17世紀、日本與朝鮮開戰後結束。圖謀反叛幕府中央的薩摩藩主在朝鮮戰後出兵攻佔沖繩全境,琉球王國成了薩摩藩主的貿易傀儡。琉球王國為接待薩摩官員,派廚師往日本本土學習大和料理,並與中國料理融合,發展出獨特的琉球宮廷料理。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開始對沖繩虎視眈眈,視其為打開日本的作戰基地。薩摩以秘密老闆的身分,在琉球王國背後與列強通商,並獲得西方武器。最終薩摩與日本其他勢力推翻幕府,恢復天皇親政。日本在1872年設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1879年,琉球藩被廢除,納入日本版圖,成為沖繩縣。1945年,二戰中慘烈的沖繩島戰役後,美國佔領沖繩,建立琉球政府,直至1972年才歸還日本,結束27年的殖民統治,恢復為沖繩縣。時至今日,沖繩仍是美國在海外擁有規模最大、數量最多軍事基地的地區。美軍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附隨的治安問題和環境污染,仍是備受爭議的議題。美軍的飲食也滲進了沖繩餐桌,催生出塔可飯(Taco rice)和各種午餐肉料理,成為沖繩特色料理之一。

長壽之島的養生精髓

沖繩是藍色地區(Blue Zones)之一,其餘為意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哥斯達黎加的尼科亞(Nicoya)、希臘的伊卡利亞(Ikaria)和美國的羅馬琳達(Loma Linda)。藍色地區人口不僅壽命長,而且保持優良生活品質,他們的生活方式成為重要的參考。日本人的健康與壽命居全球之最,沖繩更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百歲老人,同時卻是日本最不健康的人群聚居地。1970年代以前,沖繩超重與肥胖人口不到2%。但隨着美式速食攻陷新生代的味蕾,平均壽命正急速下滑。傳統沖繩飲食重新受到重視,提倡延續祖先的飲食智慧和烹飪方式。

沖繩除承傳了獨特精緻的宮廷料理,庶民則充分善用當地季節食材和海產,深信食物是「命之良藥」(ヌチグスイ Nuchigusui),遵循「醫食同源」(クスイムン Kusuimun)的精神,以簡單的方式煮得健康又美味。沖繩傳統飲食以植物性食材為主,主食以穀類為基礎,並以複合碳水化合物為核心,搭配大豆製品,也攝取小量魚類和油脂,肉類與甜食的比例最低。沖繩料理追求濃厚鮮味(アジクーター ajikūtā),多以濃厚高湯提味,鹽用量相對少,所以沖繩人的每日鹽分平均攝取量為全日本最低。豬肉文化是琉球飲食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傳統上豬肉只在節慶或特殊場合才出現在餐桌上,但隨着生活環境日益富裕,豬肉料理今已成為飲食日常。

番薯是沖繩最具標誌性的食材之一,尤其一種當地稱為紅芋(beni imo)的紫色番薯。番薯在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菲律賓,繼而傳到中國,至17世紀經福建傳入琉球。由於群島每年頻遭颱風侵襲,多數作物往往毀於一旦,唯有地下塊莖得以保存,而且以單位面積計算的能量產量,番薯遠勝於稻米,因此成為島民重要的糧食來源。番薯長久以來是沖繩居民的主食,無論早餐、午餐和晚餐都以番薯配味噌湯和大量蔬菜,連點心也是蒸番薯,這種飲食模式一直持續到大正時期。現時番薯常被以蒸或油炸的方式料理,也會用以製作糕點。

醫食同源

傳統沖繩飲食雖重視醫食同源,但有別於藥饍,並不使用中藥房中的草藥,而是利用手邊常見的食材,將香料與香草融入飲食之中。多種食材相互搭配,使藥效與營養補充兼具。沖繩人自古就習慣攝取大量不同種類的海藻,豆腐和海藻是餐盤上常見的組合。薑黃常被加入茶飲與湯品之中。薑黃、昆布、香片茶(さんぴん茶 sanbincha)和豆腐,是傳統沖繩飲食的四大支柱。老年學研究學者認為,這些食材可活化FOXO3(與長壽相關的基因之一),幫助細胞清理廢物、減少體內炎症,並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琉球料理尋滋養感

在沖繩,美式快餐隨處可見。我雖喜歡沖繩居酒屋料理淡淡的台味(沖繩麵跟鹵肉飯的味道很像!),但整體來說,我在沖繩吃到的料理,大多都有種美式的隨意與奔放,很少感受到「醫食同源」的滋養感。在失望之際,幸而在那霸發現,由琉球料理研究會、新島料理學院及沖繩調理師專門學校創辦人古波藏登美於1958年開設的「琉球料理美榮」。美榮的料理是王國時代以來世代相傳的琉球料理。我點了一個十道菜的套餐,總算淺嘗到「命之良藥」的養生精髓。後來買到美榮的食譜書,發現套餐中看起來樸素精簡的菜式,前置工序其實相當繁複。

其中豚飯(トゥンファンTunfan)和五花腩(豚三枚肉)是我最喜歡而較有信心能在家重現的菜餚。食譜裏有些步驟並未詳述,我便靠烹飪常識自行調整。我以本地榆黃菇代替了日本香菇(Shiitake),因買不到拌入飯中的沖繩魚板(カステラかまぼこ Kasutera Kamaboko),乾脆略去。至於煮五花腩所用的泡盛,我試過味道後,覺得若買不到,可用燒酎或孖蒸代替,而我則用了意大利Grappa。

食譜

【豚骨出汁。材料】

‧豬骨……600克

‧水……1260克

【做法】

1.豬骨汆水去雜質,冲洗乾淨後放入厚底鍋中,加水煮滾。水滾後收小火煮1至1.5小時。水量變少的時候,添加水,目標是煮出1200克的出汁

(勿以大火熬煮,否則變成豬白湯而非清湯)

2.把湯用棉布過濾,置於雪櫃一晚,待表面油脂凝固後,把油脂全勺走,豚骨出汁完成

(豬油別浪費,留來炒菜;黏在豬骨的肉也別丟,撕出來,拌些鹽也很好吃。我用它代替午餐肉煮沖繩炒雜錦(ちゃんぷるーChampuru))

【豚三枚肉。材料】

‧五花腩……250克

(其中50克用來煮豚飯)

‧豚骨出汁……100克

‧糖……22克

‧醬油……30克

‧泡盛……15克

【做法】

1.五花腩整條汆水後冲洗乾淨,蒸至熟透

2.留50克煮豚飯用。其餘與出汁和所有調味料以小火燜煮1.5小時或至軟嫩,其間留意水份變少時添水以免煮焦,並不時翻面

3.五花腩切塊,回鍋到醬汁中讓每面均勻上色,以小火煮30分鐘。關火備用

4.上桌前翻熱,即可上碟

【鰹出汁。食材】

‧鰹節……7克

‧水……27克

【做法】

1.鰹節加到水中煮滾,水滾後收小火煮3分鐘,離火

2.把2鰹節湯用棉布過濾,備用

【豚飯。材料】(2人份)

‧日本米……150克

‧豚骨出汁……165克

‧甘筍……20克

‧香菇……30克

‧五花腩……50克

【做法】

1.米洗淨,瀝水30分鐘

2.將甘筍、香菇和五花腩切成小丁,連米和豚骨出汁放入電飯煲中,煮成飯

【澆湯。材料】(かけ汁Kakejiru)

‧豚骨出汁……240克

‧鰹出汁……240克

‧糖……3克

‧鹽……6克

‧醬油……3克

‧生薑汁……2克

【做法】

1.豚骨出汁混合鰹出汁,煮滾後加入糖、 鹽和醬油,關火拌勻,加入生薑汁

2.把豚飯勺到碗中,吃之前澆上熱湯

文、圖˙ 林女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