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官方為IP估值 助科企獲銀行融資 首批物色中小企項目 冀建案例訂指引

【明報專訊】除了土地、樓宇物業等有形資產可用於銀行融資,專利等無形資產亦有潛力成為企業的融資選項,但目前相關生態在本港未成形。就推動知識產權(IP)融資發展,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包括為中小企提供專利評估服務、資助估值,並推出「知識產權融資沙盒」,揀選試點項目透過知識產權融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秘書長林兆康昨表示會與銀行合作,首批先物色3至5個項目參與融資沙盒計劃,冀有持不同類型專利的中小企參與。
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向本報表示,銀行業界現時就知識產權向企業提供融資不常見,認為政府現時推出一系列政策的方向正確,可鼓勵創科界更多透過市場融資發展。
金管局銀行業態度支持
商經局及知識產權署昨舉辦傳媒茶敘,知識產權署長黃福來表示,今年第四季起推出的「沙盒」會以小規模且「風險受控」下,讓銀行憑企業持有的知識產權融資,期望過程可識別實際操作問題,並了解在估值、風險管理等領域的「良好做法」作為案例,以助日後制定指引。
就擬納入試點項目融資的數目及類型,林兆康稱會先由「少數目做起」,希望涵蓋專利、外觀設計等知識產權,並可以涉及不同範疇,例如癌症藥物或科學發明等,希望令沙盒嘗試的個案類型更豐富。林說,早在《施政報告》公布前一直接觸金管局、香港銀行公會與不同銀行,普遍態度支持。
將涵蓋癌症藥物科學發明項目
要憑知識產權融資,企業要先掌握專利的質素及估值。知識產權署將聯同最快今年底正式運作的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合作,由署方的專利審查員,按國家2023年擬定的標準,為中小型科企循法律、經濟及技術層面,提供專利質素評估報告。林解釋,香港有不少專利申請人亦會在內地申請專利,在香港研發、內地生產,認為用國標評定可讓企業所得報告放於內地亦有參考價值。
下一步的估值服務,政府明年第三季將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的中小企估值,政府與企業出資比例1比1,政府出資上限8萬元,每年不多於100宗。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蔡俊杰向本報表示,多項舉措有助推動知識產權「資產化」,稱協會不少會員屬本地較成熟的工業企業,將可受惠,料企業日後有更多元資金流,可鼓勵他們加強研發投入,長遠助長香港工業整體的升級轉型。
有初創科企則傾向維持現有向市場募資做法。2024年1月成立、研發家用機械人技術及提供機械人課程服務的本地初創Campus X總經理吳學謙向本報表示,科企並非超市一類的業務可穩定預測收入,故借貸具風險。他又稱,向銀行借貸只可得到資金,而向市場募資除可得到現金流,亦可得到策略投資人的市場觸覺、人脈等資源。
針對政府今年內推出的融資沙盒,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高鼎國認為在6至18個月完成首批試點項目屬合理。蔡俊杰說,銀行長遠是否受理企業以知識產權融資,很視乎是否有相應二手市場或由中立機構提供保險,冀政府下一步可參考信保局為出口商提出口信用保險的做法,成立類似的法定機構,為知識產權融資提供估值及保險服務。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科企多持無形資產 估值案例不多 (2025-10-04)
原授專利受外國認可 逾半申請非本地 (2025-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