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方澤:颱風天網課無益 師生齊休養生息

【明報文章】早前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據報在停課期間,有十數間學校改上網課。傳媒訪問教育局長蔡若蓮時,局方不置可否,但稱要視乎學校網課設施,並指如果只有一日半日,學校可安排閱讀和其他活動。局方的態度,引起教師間爭議。
8號風球、紅色暴雨或以上天氣警報生效時停課,是教育界共識;「打風打麻將」,更堪稱香港文化。可是疫情和科技改變了學校生態,近年一些學校開始提出停課天改上網課。局方一貫作風是讓學校維持校本彈性,師生卻苦不堪言。隨着異常氣候趨頻繁,是否有需要就停課與網課提供更具體指引?
颱風天適宜在家工作嗎?
香港沒有法定的颱風假期,各行各業於極端天氣下的工作安排,只屬「僱主與僱員協商最合適安排」。雖然政府建議要考慮僱員安全和僱傭相關法例,但並無強制和劃一規定。就學校而言,因為教育局宣布停課,除了個別需回校當值的教師以外,師生無法回到校舍上課,變相多了一天假期。既然科技克服了物理距離,學生上網課、僱員在家工作,聽起來合情合理。
但本質上,颱風天適宜在家工作嗎?疫情期間上網課,一個主要爭議是住所狹窄,難以容納父母和幾兄弟姊妹同時上網工作及上課。惟至少在疫情期間,其他大人或許會外出上班,教師或學生較多空間網課;若家居環境真的不合適,學校會開放校舍;或有聽過夫妻皆是教師的家庭,其中一方選擇外出到咖啡廳或收費自修室上課。這些條件,在颱風天都不存在。
疫情時另一爭論是網絡穩定度,當時以派發「上網卡」給基層學生,勉強視為解決方法。但颱風期間,一些網絡公司的服務往往不大穩定。區區自小居於舊唐樓,沒有太多網絡服務選擇,速度不高;疫情期間,即使天朗氣清,學生也怨言網絡不穩定,遑論颱風期間的斷線問題。
而且橫風橫雨,人有餘暇工作嗎?假設師生可安坐電腦前上課,惟擔憂風雨,心情焦躁;又可能因風雨帶來居家漏水、意外、需照顧家人等問題。想像居於驚濤拍岸的海邊住宅,在小西灣、在將軍澳、在老樹倒塌的愛民邨,可以安心上課嗎?這些已不只是疫情期間談及的社經地位問題,而是近乎全港市民都受到影響。
教學成效不彰 不如休息一天
要將有質素的課堂從實體轉為網上,準備工夫不少。好的課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各種課堂活動安排。颱風天上網課,老師未必有教材在手,也未必有足夠時間處理。一些課堂設計,諸如工作紙、討論、評估和各種教學活動,不一定適合直接轉為網上版本。要有高質素的網課,需要深思熟慮,有專門設計。有說颱風天前一日就可預計很大機會停課,可以提前準備;結果就是教師下班後已手忙腳亂準備迎接颱風時,又要花時間超時工作準備電子教材。而且誰也不擔保是否白做工,翌日可能不停課呢?
真的一天都不能少嗎?教師因病或進修而請假,偶爾發生。不少學校雖有代課政策或課業安排,但一天甚至數天暫停課堂亦是常事。除了傳統趕進度的想法之外,也有學校——尤其是收取學費的直資學校,指出要向家長交代。惟教師不在狀態、學生不在狀態,課堂設計也不在狀態,強行充撐時間「上課」,只是在混亂的颱風天中,人為地製造更混亂。未能出席的學生,反而因此進度落後。
教學效益不明顯,反使師生身心疲倦、無法照顧家庭。區區完全無法理解颱風天網課有何好處。教育局總說按各校情况,校本決定。但經驗上如果局方不介入,只會形成學校間的惡性競爭,齊齊「為做而做」。讀書10多年,不爭一日半日。颱風天,還是讓大家休息打牌打邊爐吧。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