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曾綽姿、Rachael Kininmonth OLY:香港是時候在國際奧委會決策桌前佔一席之地

【明報文章】2036年龍年,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或許有望贏得共同舉辦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的「終極榮譽」。
香港正站在重振國際地位的關鍵十字路口。與眾多國際都市相似,香港正持續自我革新:一面應對人口結構變化,一面尋求新機遇以服務市民。雄心壯志與審慎務實,必須並行不悖。本文探討香港與大灣區可如何在策略和實務層面爭取申辦奧運會,並做好準備,辦好一場區內乃至世界矚目的盛會。
截至目前,2036年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主辦城市尚未確定,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新任主席Kirsty Coventry領導下,新組建的團隊正在完善主辦城市遴選機制。同時,印度和卡塔爾已着手推進申辦工作,並與國際奧委會未來主辦城市委員會展開磋商。
想像一下奧運聖火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空熊熊燃燒的景象,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在香港和大灣區各地展開角逐—— 這正是「一國兩制」最佳實踐的生動展示。只要我們立即行動,此願景觸手可及。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香港與大灣區可在賓客名單還未確定前,搶佔一席位。然而,機會轉瞬即逝。理想情况之下,若能夠在今年11月全國運動會閉幕儀式上宣布這一消息,將向世界發出強而有力的宣言: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奧運會。
放眼當前,我們的重心自然是打造一屆精彩絕倫的全國運動會。這場盛會將全面展現優秀的人才和體育精英,更將彰顯大灣區同心協力所能夠創造的成就及無限潛力。
香港與大灣區的宏大奧運願景
2036年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盛會,其影響力遠超4周的賽事周期和200萬遊客到訪,它蘊含着更廣闊的發展機遇——振興經濟、擴張旅遊業,及吸引全球參與,有望為奧運會的10年籌備期乃至更長遠未來發展,提供持續推動力。我們認為該屆盛會能夠:
(1)向全球推廣大灣區。
(2)加強大灣區內部區域融合,將香港、深圳、澳門和廣州打造為統一的全球創新文化樞紐。
(3)向世界展示「一國兩制」實際成效。
(4)激發民族自豪感,激勵近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干擾的新一代年輕運動員。
(5)發揮香港在全球第九大產業——體育產業——的地位,將「大型活動經濟」植根於香港發展基礎,推動經濟增長。
時機就是一切。2036年具有象徵意義:龍年代表力量、蛻變與新生。這也是戰略性的時間節點:10年的籌備期,可促成在基礎設施、社區健康和創造就業方面的戰略投資。今天的青年,將成為未來的奧運選手、企業家和志願者,他們將定義這座城市的復興之路。
儘管大眾對財務風險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我們所屬的「2036工作組」提出的可持續、注重成本的方案,預計將達至毋須額外財政資源(cost-neutral)。通過多城市聯合承辦模式,賽事可共用香港、深圳、澳門、廣州的現有場館設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新建場館的需求。香港與大灣區還可通過利用國際奧委會撥款、贊助收入、轉播權收益、門票銷售、商品銷售等管道平衡預算。長遠而言,這屆賽事將助力香港及大灣區確立全球活動樞紐地位,吸引未來旅遊與商業投資,創造持久效益。
後續步驟
開展可行性研究,是具有戰略遠見的舉措。它將使香港能夠從主辦全國運動會中汲取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積累賽事營運經驗和志願者動員經驗,在保持國際關注度的同時,深化與國際奧委會的關係。
我們可以借助全國運動會的勢頭和組織經驗,確保我們在奧運申辦競賽裏的地位。奧運主辦權往往提前數年授予;提前籌備的城市,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倫敦、里約熱內盧、東京、巴黎、洛杉磯和布里斯本之所以能夠成功申辦,正是因為領導者在正式提交申辦文件前數年,就已經着手規劃。
行動刻不容緩。2025年全國運動會不應是終點線,它必須是我們的起跑信號。香港與大灣區將向世界證明,我們能夠以精準、熱情和自豪之姿,在多座城市舉辦大型賽事。
要取得成功,香港特區政府及其他大灣區城市政府需趁邀請函仍在起草階段,主動與國際奧委會展開非正式且不具約束力的對話。拖延將導致錯失全國運動會帶來的勢頭,喪失我們的先發優勢。
香港與大灣區擁有雄厚的人才儲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區域合作伙伴關係,足以實現宏偉願景。2036年奧運會,有望成為未來10年的標誌工程——它將成為推動香港及大灣區體育、文化與經濟全面振興的催化劑。
龍年之際,願香港再度崛起:更堅強、更高遠、更團結。
作者曾綽姿是孖士打律師事務所律師,Rachael Kininmonth OLY是2000年奧運會賽艇項目運動員,現任澳洲賽艇協會董事會董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曾綽姿、Rachael Kininmonth O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