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北京拍賣行南下 香港作跳板攻海外

【明報專訊】藝術河流從不止息,市場脈動亦不斷變革。在環球經濟變幻莫測的當下,有人審慎觀望,亦有勇者逆市插旗,開拓新局。來自北京、擁有30年深厚底蘊的拍賣行中貿聖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去年秋季正式落戶香港。
適逢總公司30周年慶典,香港分部亦即將在明天的預展拉開2025年秋季拍賣的帷幕。聖佳香港總經理薛世清與我們暢談聖佳南下的宏圖大志,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看看拍賣行如何在市場中求索與立新。
創立於1995年的中貿聖佳,在內地已舉辦過近千場大型拍賣會,涵蓋中國書畫、古董家具、瓷玉雜項等領域。去年聖佳跨出北京,在香港設立分支。
「其實內地市場已經進入了非常『捲』的狀態。」聖佳香港總經理薛世清的開場白直截了當,點出拓展香港市場的核心原因。30年來,聖佳見證中國藝術品市場從萌芽到繁盛,他口中的「捲」,精準地描繪如今內地藝術品拍賣行業的白熱化競爭。他坦言,往外走是聖佳多年計劃,加上近年行業「內捲」嚴重,「所以聖佳想走出來,走出一條新的路,看看能否在海外市場分一杯羹,有一個新發展方向」。
「香港拍品可到世界任何地方」
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無疑是聖佳實現目標的跳板。薛世清指出,香港市場的核心優勢在於其自由港地位,「香港市場更國際化,面對的客戶群也更寬廣,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活力」。最關鍵一點在於,香港沒有文物政策的限制。在內地,諸如青銅器、高古玉器、高古瓷器等特定類別的文物,受到國家文物局嚴格的監管和拍賣限制,也限制出口。在香港則可以自由流通,不僅能吸引來自大中華區如港澳台、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藏家,更能觸及對中國藝術品抱有濃厚興趣的歐美和日本買家。這意味着在拍品選擇上,聖佳香港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與更廣闊的空間,「在香港的拍品可以去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去年11月的首場拍賣,是聖佳香港的初試啼聲。薛世清坦承,「當時心裏不一定有底,還好中貿聖佳在北京經營30年,積累的強大客戶基礎,給予堅實的支撐,我們還是完成了一次不錯的首拍」。更令他鼓舞的是,拍賣會也吸引不少新客戶,其中以香港和台灣的藏家參與度最高,印證了香港市場潛力,也讓團隊看到了新可能。
拍品少而精 融入本土文化
儘管對未來充滿信心,薛世清對當前市場仍保持清醒審慎態度,「有機遇就有挑戰,這是肯定的」。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藝術品市場都同樣「捲」,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拍品的徵集,其次是拍品的質量有沒有保證。在他看來,穩紮穩打,數量少而精的策略,為藏家精選珍稀佳品,才是當下最務實的經營之道。
而更深層次的挑戰,來自整個宏觀市場的趨勢。他認為內地藝術品市場的萎縮並非近年才出現,早在2012年就已開始,並在疫情後變得尤為明顯。「主要原因是經濟活力不夠」,股市低迷、實體經濟的困境,都直接影響藏家的購買力,令市場交易活躍度持續走低。相比之下,他認為香港市場更為穩定,資深藏家經濟基礎相對牢固,在市場上依然活躍。
除了經濟因素,藏家群體的變化也是一大挑戰。他提到,像「敏求精舍」這樣的香港頂級收藏家社團,也正面臨會員老化、缺少年輕藏家加入的窘境,「最小的(會員)可能都60多歲,幾乎沒有年輕人」。香港年輕一代較國際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心和了解相對較少,收藏的起點多是從西方或日本的當代藝術開始。但他相信許多從潮流藝術入門的年輕人,隨着年齡和閱歷增長,或會慢慢轉向傳統藝術品。同時,年輕一代對審美的要求更高,視野更廣,知識儲備更豐富。這也促使拍賣行必須不斷思考,如何尋找到跟現在的審美眼光契合的產品。
拍賣行落戶香港後也致力融入本土文化,例如今年3月在香港聖佳藝術空間舉辦的展覽「香港敘事」,集結30多名藝術家的作品,聚焦1950、1960年代香港街頭風光。此外還贊助博雅學社主辦「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問世四十周年香江座談會」,邀請藏家與學者近距離交流,推廣中華文化傳承與藝術交流。
知名「攻玉山房」明式家具上拍
將於本月舉行的聖佳香港本季拍賣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國古董珍玩專場」將於本月7、8日舉槌,焦點拍品是一批頂級明式家具。薛世清表示,「這次的重中之重,就是我們得到了葉承耀的支持」,他是享譽國際的明式家具藏家,其「攻玉山房」珍藏舉世聞名。
此次上拍的葉承耀舊藏中,一件明末清初的「黃花梨獨板面翹頭案」尤為矚目。案面由一整塊厚實黃花梨獨板製成,不施雕琢,盡顯木質紋理天然之美。薛世清特別指出,此品設計獨特,將翹頭案與馬蹄腿結合,並局部飾以如意雲紋,簡約中見巧思,充滿文人氣息,是一件非常罕見的書房陳設。另一件明末清初的「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則是明式家具巔峰之作的代表。此椅造型簡練含蓄,扶手與鵝脖均為彎材,靠背板略微向後彎曲。「典型的蘇州東山地區的椅子,扶手下沒有安連幫棍,其搭腦弧度非常大,設計簡約,包裹度高,是一件非常美的明式家具。」
同樣的頂級收藏,還有著名收藏家洪光明「亞細亞佳古美術」的6件舊藏。這批家具自1990年代被其收藏後,從未在市場上露面,此次是首次現身,意義非凡。其中,清早期的「黄花梨窪材四層書架」框架通透,層板更使用了珍貴的金絲楠木,防蟲耐腐,最宜置書。一件清早期「黃花梨圓帽盒」則以整段粗大樹幹掏挖而成,用料考究,盡顯官宦之家的氣派。
除了家具,瓷器部分的領銜之作是一件清乾隆「貢御青花折枝花果巴洛克式六方大尊」,曾置於清宮內外的重要皇族場所。此瓶高達66.5厘米,器形端正大氣,通體以青花描繪石榴、佛手、壽桃等「三多」紋飾,寓意多子、多福、多壽。根據清宮檔案紀錄,此類六方瓶製作難度高,即使在乾隆早期的御瓷中,同類型的器物也數量稀少,後期更是不再生產。
金代鈞窰典範 天藍釉色如晚霞變幻
此外,源自徐氏藝術基金舊藏的金代「鈞窰紫釉三足爐」,尺寸碩大,釉色濃麗,艷紫與天藍交融,如晚霞變幻,是金代鈞窰的典範之作。此爐僅在足頂點綴獸面,器身素淨無紋,更突顯鈞釉本身的華美。其藍釉紫斑尤其特別,天藍釉色並非由顏料直接繪製,而是釉層中富含玻璃微粒,經燒製後散射藍光,並於藍釉上施以銅燒製,使其乍現亮麗紫斑,技術難度高,每件鈞瓷的發色均無法預知。
至於月底舉行的中國書畫拍賣會,將有不同時代書畫珍品逾100幅珍藏,亮點包括元代書法家楚石梵琦的書軸與元四家之一王蒙的手卷,值得期待。
聖佳香港2025秋季拍賣會
預展日期︰10月4至6日
拍賣日期︰10月7、8日(中國古董珍玩)、10月30日(中國書畫拍賣)
拍賣時間︰上午10:30
地點︰中環都爹利街西洋會所大廈6樓及20樓聖佳(香港)藝術空間
網址︰www.sungari.art
文:陳真紀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開眼 收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濠江沉浸式體驗絲路文化 (2025-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