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玻璃彩帶」繫古今和洋

【明報專訊】京都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充滿歷史氛圍的石板小徑,山林中古老的神社與寺廟和滿山的紅葉,文化遺產更是多不勝數。京都這座城市對美學的追求不僅涵蓋傳統日本文化,更觸及現代藝術及西洋藝術。坐擁現存全日本最古老的公立美術館——「京都市美術館」,足以證明京都人對藝術的重視。毗鄰平安神宮大鳥居及京都市動物園,位於京都市左京區岡崎的「京都市美術館」,近年請來建築師青木淳和西澤徹夫改建及重新規劃。經歷3年的翻新後,同時引入企業冠名贊助,更名為「京都市京瓷美術館」,於2020年5月再次開幕,至今歷史長達90餘年,務求成為傳統與現代創新交匯的地方。
公開競圖集思新方向 經典再昇華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前身為1933年(昭和八年)為紀念昭和天皇即位而成立的「大禮記念京都美術館」,這座以西洋建築風格建造,配以和式「帝冠樣式」屋頂的建築,80多年來一直是京都的文化地標。美術館的館藏日益增加,設施日益老舊,有欠缺辦公室空間及連繫社區的藝術推廣設施匱乏等硬件問題。京都市政府於2014年,以「京都市美術館將來構想」為題,推動公開徵集建設計劃,從而提升美術館的吸引力。建築師青木淳和西澤徹夫的團隊脫穎而出,其提議之翻新計劃,不僅保留博物館原有本館部分,並推動註冊為「有形文化財」,更在不影響本館的建築物之下,破格在本館前方增建挖掘地下空間,作為斜坡廣場和入口大廳,以及翻新原有北側倉庫為展廳。這不但增加展覽空間,更使整體佈局簡潔有序,令美術館成為傳統展覽展示以外多功能的城市活動空間。
可逆更新現巧思 設地下入口
建築師強調建築的可逆更新哲學——確保建築修復及改造後不影響原有結構和材質,令建築在未來若有需要也可回復到修復前的狀態。除了完整保存傳統建築外,建築師也需要確保美術館可以同時擁有現代功能。建築師透過建築材質清晰區別新舊部分,也同時巧妙地保持視覺連續性。
改修計劃的精髓不僅在於平衡傳統和創新,更是重新思考街區與博物館的關係,並改善博物館內的動線配置。改修從根本上重新構想了博物館內外的動線。第一個大改動是在美術館外,平安神宮大鳥居旁的廣場向下挖掘作為一道寬闊的緩坡,讓人可以方便到達美術館的地下入口。
這不但解決了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保持了上方美術館的舊立面不受影響,與周邊歷史環境和諧統一。在原有建築之下建造「玻璃彩帶」迴廊結構作為入口玄關、餐廳和紀念品店,並且在西北方增設全新三角形小型展覽空間及現代化的升降機,成功改造美術館面向公眾的面貌。曲線恍如絲帶一般,縫合美術館的歷史背景與現代生活。美術館「讓人悠閒停留、慢慢享受」的願景得以實現,設計也為建築增添現代感。通透彎曲的玻璃入口彷彿把新舊元素折射融合,流動的曲線邀請遊人入內參觀。
動線整合善用空間 可從廳望庭
改修工程的另一個焦點是重新規劃博物館的空間佈局,整合動線以配合現今美術館的展覽要求。建築師將原來主樓中央展示廳改造為寬敞明亮且多功能的公共空間,並把美術館的付費區域往後退,貫通東西方向的前後入口;並在舊東側大門出入口增建門廊,通透的大面積玻璃設計,讓參觀者可以從中央展示廳眺望後方的日式庭園。
建築師在兩側原本用作放置機房設備的北側庭園加上輕量化的玻璃上蓋,作為明亮的展示空間,用作展示雕塑和裝置藝術,在筆者參觀時則作為特別展覽的簡介空間。在中央展示廳內部空間,建築師則巧妙利用挑高樓底,在兩側建造內部走廊和旋轉樓梯。設計延續入口新建部分彎曲的線條,強化整個美術館的一致視覺效果,更強調中央展示廳作為整個美術館動線交匯點的角色。
增建新翼 呼應本館建築特色
通透的門廊不僅連接本館和庭園,更連接原為倉庫、被改造成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東山立方」。明亮的門廊圍繞着日式庭園,作為一個緩衝空間(transitional space),讓遊人在展館間移動時,得以紓緩視覺疲勞。門廊繼續向後方「東山立方」延伸,作為展廳外的流動空間。
和本館相反,「東山立方」採用現代建築手法呈現,呼應本館的色調與質感。建築師並沒有完整地保留舊倉庫結構,在建築材料上更刻意與原本建築物保持風格上的差別,確保新建量體不會高於本館主體的「帝冠樣式」屋頂,並與本館主立面高度對齊。立面採用和本館相近色系與比例的玻璃纖維混凝土面板模組(Precast Glass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nels),配以金色豎線條子,以現代手法呈現「東山立方」作為展示當代藝術的空間。
在內部,「東山立方」完整地體現了建築師青木淳「原っぱ(空地)と遊園地(遊樂園)」的設計哲學。建築師在過往訪問中提及,考慮到舊美術館並沒有提供讓遊人可以發揮創意的空間,只是單向地展示藝術品,因此他希望增建的「東山立方」是一個「空地」。沒有「遊樂園」一般預先精心計劃好的玩樂方式,而是恍如閒置空地、草叢及河畔空間一樣無拘無束;並在未來根據各種展示類型,靈活地重新配置,在展館內保留最少固定元素,為策展人及遊人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發揮不同可能。
文、圖:伍卓曦(Jeffrey Ng)(英國註冊建築師,喜歡在城市、建築、咖啡室和文字間游走)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