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日本「獨立藝博」聚亞洲同道 重關係與共生 不事事言商 港4單位東渡探究竟

【明報專訊】度過了熱爆得緊要的暑假,枯燥的開學月剛過去。回首去年今日,第一屆香港演藝博覽正密鑼緊鼓籌備,第二屆2026年方上馬,眼下Art Basel又是半年後,似乎遇上藝文盛事真空期。
放眼他方,橫濱的「東京現代(Tokyo Gendai)」藝術博覽會9月中旬舉辦,同期並有匯聚了31個、包括來自香港的東南亞及東亞獨立藝術空間與單位的NEW PLATFORM-Alternative ASIA-「藝術博覽」,展現了一幅不一樣的藝術圖景,也瞥見藝博會可能存在的另一形式。
東亞東南亞31單位參展 與「東京現代」同期
東京獨立藝術空間Art Center Ongoing創辦人兼總監小川希自2016年起走訪亞洲不同獨立藝術空間,本次藉機構在橫濱新高島站地下街營運的新藝術空間Art Center NEW,把東亞與東南亞的獨立藝術空間匯聚:「想讓這類網絡一次過聚集,不是只賣東西,而是建立更多關係。」不走商業藝博的路,以獨立藝術空間的「關係」、「共生」為核心,強調分享、駐留、工作坊與座談,NEW PLATFORM刻意與商業藝博「東京現代」同期舉行,展示另一種藝術生態的可能。3日展期亦設以New、Alternative與Community為題的3場座談,讓各單位分享生存策略,交流經驗與建立長期的合作網絡。聚點為網的實踐可如何續行?小川希告訴記者NEW PLATFORM將持續辦至第5屆,讓網絡逐漸壯大。
NEW PLATFORM本次聚焦東亞與東南亞的藝術版圖,香港也佔一席位,4個受邀參展的香港單位有藝術空間,也有藝術組合,數日間也各師各法、各有精彩。本地藝術空間WURE AREA創辦人葉偉靖(Jeremy)指出,「很多時另類藝術空間的概念是共存」,NEW PLATFORM與「東京現代」同時舉行便展現了這種共存的可能,也提供主流或商業藝術界別以外的機會。本次他邀來黃百亨、鍾正兩位新進藝術家將展位策劃成「Compulsory Light Therapy」,鍾正亦指香港和其他亞洲地區類似,藝術市場看似蓬勃並與獨立藝術空間有所接觸,但和香港大部分藝術家沒太大關係,可謂平行時空,而NEW PLATFORM則呈現了商業藝術以外的可能,「佢用Fair(藝博會)個樣但唔係Fair嘅運作」。
相較大型藝博的標準隔間與商業氣息,Jeremy也說今次更有「鄰舍之感」,大會安排充滿彈性、願意分享物件與資源,與商業博覽「每盞燈都要計錢」的氛圍不同,他甚至獲日本單位邀請帶來自香港的東西到展場寄賣。同樣來自香港、由高穎琳(Kobe)與凌中雲組成的藝術組合Highball亦有類似感受,Kobe笑言因NEW PLATFORM是初次舉辦,去前「唔係太捉到路」——賣物或做作品,形式難定,到場後發現連結與社群營造不斷發生,比商業藝術博覽乾淨、機構化的White Cube「貼地啲」、交流緊密點。凌中雲亦言展場以鐵絲網格分出展位,參展單位須互相遷就,也令佈置空間成為即興創作的一部分。著重推廣媒體藝術發展的錄映太奇(Videotage)亦受邀參展,助理策展人鍾詠珊指他們本次帶去約9位香港中生代、新進藝術家及荷蘭藝術家雅內.希梅爾(Janne Schimmel)駐留香港製作的錄像作品與裝置,惟到埗後發現展覽空間從隔間縮為一面牆,團隊須「變陣」以一部電視播放幾份錄像作品,並將裝置放在走廊位等「走棧」空間,但整體安排靈活。
藝術作品與印刷品各半 不乏另類實踐
但到底NEW PLATFORM與印象中的博覽會有多大差異?記者曾在展前聯絡鍾詠珊,她稱錄映太奇嘗試在展示作品的同時代理作品買賣,希望探索作為媒體藝術機構營運的可能,開拓不同資金來源;展後記者再度聯絡,她則表示整體較類近大館的「BOOKED:香港藝術書展」,每個單位的展出方向都很不同,藝術作品與印刷品各半,甚至有單位賣痛袋,不過人流比想像中少,但有曾參與錄映太奇活動的日本藝術家特意到來。
現場也不難看見各單位的另類實踐,如Highball除展示過往作品,也在「東京現代」的吸煙室做吹泡泡即興行為,並以錄像、小冊子的形式保存為作品《臨時vol 2-喫煙室》,凌中雲說,不同於香港外出時可較隨性地吸煙,在日本必須走到當地特有的空間「吸煙室」,作品反思在香港被視作理所當然的自由,「每次做臨時作品,都基於自身經驗提煉」。至於本地推動聲音藝術及支援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單位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項目策劃及統籌陳希雯(Mandy)稱他們自2010年起舉辦了13屆「藝術家支援計劃」,支援畢業後初進藝術界創作者,Art Center Ongoing正是自2015 至2016年起的海外駐留伙伴之一。本次展位除以「短暫客廳」概念展示歷年項目的檔案與出版外,也將「聲音圖書館」的延伸項目「細聲公」帶到展場,邀請支援計劃中已移居各地的藝術家分享暑假的錄音,望將香港藝術家現居地的聲音帶到外國。
座談分享經驗挑戰 交流利往後合作
展位劃分不似大型商業藝博有井然標準,NEW PLATFORM有單位席地圍成圈長談,更有如來自北京的單位孑孓社將展位扮成資訊中心,讓來者邀請負責人共進餐食,在席間分享中國當代藝術生態。比起做生意買賣,NEW PLATFORM更重視交流,如在9月底至10月中赴印尼日惹、雅加達的Highball除在展場認識了當地團體,也遇到過往在福岡、台南駐留認識的友人,甚至還認識了名字互相呼應的京都藝術空間soda,初步談及合作機會。Highball成員Kobe甚至說本次所帶去有關「考現學」的展品本來參考了日本學者今和次郎著作中譯本,展期間巧遇自舊書店買到日本原版書的藝術家,對方竟在翌日重訪時帶書到現場借閱,感受到研究和創作與人共鳴的時刻。
聲音掏腰包另一位項目策劃及統籌王鈴欣也補充,與不同單位交流時除談到場地與資源短缺等共同問題,也造就了不同聯繫,如與泰國媒體藝術單位STACK聊天時發現對方有成員研究媒體考古學,便介紹了香港藝術家黎仲民的相關創作。Mandy續說,機構近年將「通達聆聽」納入研究,關注視障或聾人群體如何接觸聲音作品,湊巧遇到有相同關注的日本團隊,也因展示過往活動的圖像檔案結識了「聽在」聲音藝術節合作藝術家梅田哲也的其他合作單位,有利往後文化交流。
網絡的交織,除了即時的互動,也在乎對話與經驗的交換,座談環節由是成為了關鍵。參與Community環節座談的有Highball,凌中雲指除了介紹藝術家,也會講各藝術空間營運史、成長經驗與挑戰,不止純粹說作品,是更深入的精神交流,有「大家一起走在同一條路上」的感覺。至於被分到Alternative環節的錄映太奇,鍾詠珊說看到不同空間營運方法,如有日本空間靠營運酒店、賣酒為生,各有各生存的策略,笑言受藝發局資助的錄映太奇相對「正路咗啲」。不以銷售為唯一目的之知識共享,遂得以把面貌、路數不一的小型網絡接合起來。
港空間可協調「辦博」 不必複製會展形式
話到最後,香港又能否開創這樣的另類平台?是次活動聚集東亞與東南亞藝術空間,聲音掏腰包的Mandy指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蓬勃,如2022年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便由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策展。而不少東南亞藝術家也在香港留下過足迹,如曾與他們合作的菲律賓藝術家Dayang Yraola便曾在嶺南大學從事聲音研究,聲音掏腰包每屆都會找海外聲音藝術家任「拜師學藝」導師,幾屆研究旅行遍及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與越南,與今次部分單位早已結緣,本地機構如天台塾也和東南亞藝術家有所聯繫。雖然香港有多元的另類空間,要主辦類似NEW PLATFORM的跨區域匯聚,仍需穩定組織者及人力資源支持。但另類空間數目多也可以成為另外的優點,Kobe說東京現代、NEW PLATFORM等不同活動同時在橫濱舉行,花數天也未必看得完,如果要打造港版「另類藝博」不一定要複製會展場地形式——POINTSMAN、Hidden Space等香港不同空間若協調在相近時間並置舉辦活動,同樣可令各種不被主流市場充分包容的實踐與在地脈絡被看見、聽見,持續滋養彼此。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