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釜山風沙存歷史印記 海洋藝術探索「暗流」

發佈於

【明報專訊】走在釜山最西南端的多大浦(Dadaepo),海風中似有一種複雜氣息。此處是陸地的盡頭,洛東江在此匯入大海,潮汐日復一日塑造沙岸的輪廓;多大浦也是故事的起點,寧靜風景下埋藏着工業時代的傷痕:水閘遺蹟、工業沉積物,還有過度捕撈的印記。

海面平靜,海底卻有時代「暗流」,多大浦成為2025年釜山海洋藝術節(Sea Art Festival)的舞台。以「Undercurrents: Waves Walking on the Water」為主題,藝術節希望觀眾跟隨水上的波浪,探索暗流中的故事——「不止遠觀,還要俯身傾聽」。

觀眾轉為創作者 看工業轉型下暗流

「多大浦的地理環境是一切的起點。」展覽聯合藝術總監Keumhwa Kim說,此地見證了曾經的工業城市的產業轉型,亦記錄了釜山市民為守護自然而做出的努力,「這些強大卻無形的地質、文化與社會層面的影響正如暗流,形塑了釜山的身分」。同為展覽聯合藝術總監的Bernard Vienat補充,這道「暗流」是自然的,也是政治的,「它代表了從工業剝削到生態消亡等塑造社會的隱形力量。在氣候崩潰與新世代面臨的滅絕危機並存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重新塑造想像力,需要一種看穿表象的視角,去重新思考未來」。他續說,多大浦所在的釜山擁有作為工業港口城市的歷史,上述所有問題都迫在眉睫,「而藝術能夠幫助我們想像抵抗與團結的方法」。

暗流之上,作為港口城市的多大浦見證移民來來往往;暗流之下,海水為多大浦提供滋養,卻又曾遭破壞。多大浦與海的故事該由誰來講?又要如何講?Keumhwa Kim分享,藝術節「透過邀請在地居民、潛水員、工匠、科學家與學生共同參與創作」之餘,還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從多大浦的地貌與歷史變遷中提取靈感,「藝術節應該成為社區節奏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外來的文化活動」。Bernard Vienat表示,藝術節還為當地居民設立了不少工作坊,「邀請居民潛水探索水下雕塑、用海灘回收的塑膠編織等」,希望以此「將觀眾轉化為共同創作者,令藝術成為共享經驗,而非遙遠的事物」。

沙粒「碎片」承載自然與社會記憶

藝術家Jeewi Lee與Phillip C. Reine的作品Fragments: Tidal Memories靈感來自沙灘。Keumhwa Kim介紹,藝術家蒐集來自多大浦與世界各地的沙粒,以高精度的3D CT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將其放大數千倍,並製作成雕塑碎片。「每粒沙都承載着風、水與地殼運動塑造的『深時』(deep time)印記。這些微觀檔案亦銘刻着資本主義、殖民與遷徙的歷史。」Keumhwa Kim說,走入這些隱藏於碎片中的記憶,可以見到自然與社會的「雙重暗流」。

藝術品之外,藝術節還設計了一系列公共項目活動,模糊藝術與日常的界限。Bernard Vienat舉例,藝術家Uriel Orlow帶來他的行為藝術作品Reading to Plant,邀請觀眾現場為植物朗讀,「用一種溫柔卻有力量的方式反思人與植物的關係」;專注視覺藝術與生態的德國藝術家Raul Walch則帶來風箏工作坊「Who Owns the Wind?」,與當地居民和觀眾一起感受風的形狀;同樣來自德國的Antje Majewski則在展覽中開設了一個「集體繪畫空間」,邀請參與者共同透過色彩與故事想像早期生命形態。「這些項目讓藝術節超越地理邊界,創造出共融經驗,邀請每個參與者與海洋共同譜寫新敘事。」Bernard Viena說。

作品扎根地景 想像共處新可能

亞洲、歐洲、拉丁美洲……來自不同海洋的聲音透過藝術匯聚多大浦,Bernard Vienat形容,這是一場「在釜山地景中交匯的合唱」,「每件作品都扎根於多大浦的特質:潮汐、工業傷痕、社區記憶,即使最遙遠的文化視角也能在此產生共鳴」。他續說,每片海洋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不同地方的藝術家帶來當地生態環境與抗爭經驗塑造出的實踐,在與釜山的現實對話時,剝削、韌性、記憶等議題瞬間成為共鳴點」。

當被問及希望觀眾帶走什麼時,Keumhwa Kim說:「藝術是一種方法論——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由生態危機、社會分裂與衝突塑造的複雜世界結構,同時讓我們想像共處的新可能。」她期待觀眾不再將地景視作藝術的背景,而是視作「需要我們關懷的、活生生的、持續演化的能動體」;而那些「被忽視、沉默或是遺忘的過去與當下」,也需要觀眾重燃想像力,「對邊緣事物保持更深的敬意」。

Undercurrents: Waves Walking on the Water| Sea Art Festival 2025

日期:即日至11月2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地點:Dadaepo Beach(West), Dadaedong, Saha-gu, Busan

查詢:bit.ly/48zBeAz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