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謝展寰稱垃圾徵費爭議令市民對減廢回收更有認知 改變習慣和文化 (10:49)

發佈於

現屆政府將維持暫緩實施垃圾徵費。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示,政府推動減廢回收20多年,以往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垃圾棄置量多年來呈上升趨勢,不過在垃圾收費的爭議下,市民對減廢回收的認知度大幅提高,亦有習慣及文化上的改變,期望未來繼續透過宣傳教育,將已改變的習慣擴大及持續,相信可增加回收量、減廢物棄置量。

謝展寰今早(29日)於港台節目《千禧年代》重申,垃圾收費是推動減廢回收的工具,收費一直非政府的目標,考慮到市民認為並非實施收費的時候、業界面對人手不足及經濟環境等因素,加上過去數年減廢回收工作有效果,故繼續暫緩垃圾收費措施。

他提到,政府早前暫緩收費後,繼續大力推動減廢回收,今年上半年錄得的垃圾棄置量比去年同期減5%,形容市民的熱誠及支持度「咁多年嚟都未試過咁好」。謝認為,當局有很多「硬件工作」,如綠在區區、智能廚餘桶等,但只得硬件配置不會有效,最重要是市民改變習慣,當局未來會繼續夥拍業界進行宣傳教育。

謝展寰:若每日垃圾量減至少於9000噸 則毋須於北都建第三座焚化爐

謝展寰又強調,雖然暫緩垃圾收費措施,但政府推動減廢回收的決心絕不改變,亦無放棄2035年達至零廢堆填、以及將人均棄置量逐步減40%至45%的目標。他指出,首座垃圾焚化爐設施會於今年底落成及啟用,第二座亦正招標,兩座共可以處理9000噸垃圾;當局已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地方建第三座焚化爐,但如果每日垃圾棄置量可減至少於9000噸,就毋須再興建第三座,料可節省數以百億計支出。謝說,當局日後會繼續完善及擴大回收網絡,並利用新科技作智能回收,以減低回收成本,亦會多與行業協作,並善用市場力量興建環保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