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蔡若蓮:大學城須配合當區產業 借鑑各地 概念發展綱要料明年推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3個工作組,包括「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以加快北部都會區大學城發展。教育局長蔡若蓮稱該工作組已開始工作,將參考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大學城發展模式及經驗,期望能在有限空間發揮最大效益,料2026年會推出概念發展綱要。她又表明建大學城並非單純為院校增加教學空間,亦不止由「原來的校舍搬入新校舍」,各院校須與該土地板塊的產業互相配合,同時思考院校之間如何合作,為北都引入新元素。
理大盼伙企業建實驗室
將於下月出任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的趙汝恒表示,大學與當區產業配合的要求符合北部都會區現時發展步伐,而過往大學的科研偏向論文為主,未來研究或能配合產業發展及市場需要。他又稱本地大學的科研實力較強,期望大學在北都大學城可與新引進的重點企業共建實驗室,以培訓研究生及落地協助企業發展科研項目,而據其了解不少院校已提交北都大學城發展計劃書,仍有待政府提供土地分配等發展詳情。
嶺大校長特別顧問(公共事務)、立法會選委界別議員劉智鵬亦提到,大學城發展具體方向仍有待政府釐清,大學與政府需繼續溝通方能敲定更多細節。
促思考院校間合作
蔡:要為北都引入新元素
北都大學城3批土地包括洪水橋、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明年起陸續投入供使用。蔡若蓮昨日於商台《政好星期天》說,3批土地各有其策略定位,例如牛潭尾及洪水橋分別重點發展創新科技及高端專業服務,因此各院校規劃發展時,應考慮如何配合當區發展、八大中心或國際教育樞紐的需要,同時思考院校之間如何合作,使大學城能結合產業、學術及研究發展,為北都帶來新元素及產生協同效應。蔡若蓮強調,院校要有新思維,大學城絕非僅將「原來的校舍搬入新校舍」或「一幢幢」模式各自獨立發展。
蔡又說,各院校及部門專家意見均重要,政府有就大學城發展與各資助及自資院校持續溝通,不少院校已提交初步發展意向及計劃書,當政府提出增加大學城用地後,亦有通知各院校調整發展意向。
土地用途規定 議員籲留彈性
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劉國勳認為,未來北都發展後有大量產業及研發人才需求,政府要求各院校與土地板塊產業互相配合,符合北都「學研產居」的發展策略;惟政府以往在規定土地用途上「界線分得好清」,但未來大學城的土地或有部分同時具教育、生產或研發目的,故期望政府規劃時應在土地用途上提供靈活彈性安排。他指洪水橋用地下年完成平整工程,可供大學興建設施,政府應在制定概念發展綱要的同時盡快批出用地予大學發展,否則若要等待概念發展綱要出爐才開始發展,或已拖慢進度。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教局留學專班宣傳港校 「需儲才推動經濟」 (2025-09-29)
3批地明年起陸續啟用 甯:專班研發展模式 (2025-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