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現場:颱風過後的長洲,掃不完的沙粒

【明報專訊】強烈颱風樺加沙離境的第二日,長洲島街頭飄着濕黏的風。張嘴說話,細碎的沙粒鑽入口腔,舌尖立刻嘗到鹹澀。市區裏的上班族和學生或許難得因風假「偷得浮生半生閒」,而對於掙取日薪的前線工友,少做一日便是少一日工資;待風眼走遠,他們或迎來倍增的工作量,或要處理更繁複的安全細節。做足一日,薪水仍是原來那一份。
清晨4時提早開工
清晨,記者隨關注草根生活聯盟(關草聯)和清潔服務業職工會的同事搭船入長洲落區。落船走幾步路,碼頭臨近的中央廣場仍然殘留枝幹與落葉,一名身著「丞美服務有限公司」制服的工友正將一袋袋垃圾搬上車。她抹了把額頭的汗,表示已經送走「好多車」垃圾。
「昨日放咗一日假,但今日實在太多嘢要做啦!」她邊說邊把塑膠袋往車上壓緊。原來,她這天4點便起牀開工,一直做到10點半,「規定係7點先簽到,但夏天太陽咁大,早少少做舒服啲!中午食完飯冲個身,下午再出嚟收拾一輪」。
泥沙沾濕難清掃
從長洲主街往東灣海灘走去,另一名掃街工友正彎腰清理沙堆。「已經清咗30幾袋啦,6點鐘開始,一袋一袋由東灣掃過嚟。」她指着街邊一排排沉重的垃圾袋,表示自己難以一次過搬動,只能先包好,暫時擱置街頭。
靠近沙灘,除去本就不少的塑膠瓶與樹枝,成堆的乾濕混合的泥沙更是誇張,成為最費時耗力的工作。濕沙黏在地面,難以被掃帚帶動,掃完仍餘下車轍般的痕迹。工會仝人嘗試幫忙挪動裝沙的膠袋,大家驚覺就算只裝半袋,因沙中含水,重量依舊驚人。工友要一遍遍彎腰,用力提起沉甸甸的垃圾袋,反覆做這個費力的動作。「平日呢條街,掃到三四袋就差唔多;今日已經做咗三四十袋,仲未做晒啊,好多嘢未整!」
沙粒黏牆壁天花 學校停課修復
記者在一旁觀察,東灣的風勢依然強烈。近泳灘的街口只有她一人埋頭清理:先要徒手從沙堆裏挑出散落的膠樽、樹枝、魚網等固體雜物,再用掃帚將散沙推攏成堆,最後分批裝進垃圾袋。然而,海風太大,雙手撐開垃圾袋變得困難,工友需要一手撐開膠袋,一手傾倒垃圾。外判公司並未安排更多人手。
樺加沙過境後,長洲居民告訴記者,鄰近泳灘的國民學校(1899年創校)因海浪直撲而受災嚴重。記者趕到時,校內工友與老師已經連續忙碌了3個鐘頭,基本上清除了積沙,亦清洗好教具並準備晾曬通風。校長郭婉琪提到,原本巨浪裹挾沙粒,沾黏在建築物牆壁、天花,清理需要特別多時間,為盡快清理及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學校又向教育局申請停課一日。校舍內有4名工友,若要在一日內清除沙粒、檢修教具同冷氣設備,明顯人手不足,因此全校有42名老師、校工及助理一齊落手落腳投入修復的工作。她特別提及,早前還有家長帶小朋友返學校幫手,希望同學透過這次經驗對校園建立更強的歸屬感。
校長特別指出,靠近泳灘的三年級課室早前因黑雨滲水已經停用。為應對近年頻發的極端天氣,學校已預先在面向海的窗戶加裝防護:一邊保留玻璃,一邊覆以木板以吸水防水,不過完成這些改裝工程仍需要一段時間。
文、圖˙于惟嶼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