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辦館初開埠已有 原賣「來路貨」戰後急成長

【明報專訊】香港辦館歷史可追溯至開埠初期。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稱,1850年代香港已出現辦館,初代辦館有1865年開業的南興隆辦館,早年主要為洋船供應伙食,或在岸上販賣洋酒、奶類等「來路貨」,規模亦較主要做街坊生意的士多(Store)大,例如士多會向街坊出租麻將。隨着超市出現與航空業興起而不再依賴船運,辦館逐漸式微,規模大減,至近年不少悠久的辦館經營模式與士多無異。
原主攻伙食 今無異士多
本地作家譚潔儀《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指出,「辦館」解作「代辦伙食」,可細分為「伙食行」與「洋食行」,前者為洋船補給,後者為岸上代辦居港洋人及政府機關的伙食、洋貨零售,士多與辦館亦分別擔當零售與批發的角色。而戰後糧食需求殷切,「辦館業」戰時初期有50至60間,至1950年「辦館士多業」增至210多間。
1970年超市出現
綜合《華僑日報》、《香港工商日報》報道及惠康網頁資料,本港首間採用超級市場模式的商店「大利連公司」(Dairy Lane)於1970年代引入「顧客自助」購物概念。該公司由香港牛奶公司及連卡佛公司組成,1960年開業,從事「零沽食品業務」。大利連1967年擬將所有商店擴充為超級市場,1970年尖沙嘴彌敦道文遜大廈的大利連超級市場開業。而1945年在中環雪廠街開業的惠康初期專售洋酒、餅乾、罐頭、飲品等進口貨,至1964年成為牛奶公司附屬公司,1980年與大利連超級市場合併,成為現時的惠康超市。
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主席葉本良表示,傳統辦館面對傳承、屋邨重建等問題,漸被時代淘汰,「變成了連鎖大品牌,可能優品360、大生都在承傳以前的辦館角色,不過進化了」,但傳統辦館承載不少人童年回憶,亦有人喜歡懷舊事物,故有保留價值。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營自提點遭收舖 辦館得直盼准拓業務 中風東主「不捨街坊」續留守 悉時代變屢試轉型 (2025-09-28)
房署:上訴小組「極寬容」 議員料可溝通擴業務 (2025-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