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營自提點遭收舖 辦館得直盼准拓業務 中風東主「不捨街坊」續留守 悉時代變屢試轉型

【明報專訊】屹立逾50載的荃灣福來邨中華辦館,以平民價汽水零食、魚蛋腸粉陪伴街坊成長,見證荃灣變遷。從墟市與走鬼檔漸消失、工廠北移人流轉變,到超市便利店崛起,辦館這門街坊生意式微。中華辦館近年兩度轉型求存,曾擴展自提點業務,今年房屋署指非辦館業務違約要求遷出,上周辦館上訴得直,但須終止自提點。七旬掌門人陳澤平早前因「遷出令」激動中風,出院後未言休,只因不捨街坊情,「有些學生畢業了,生了仔女都來探我們」。他們一家說明白時代變遷方求變,希望能開拓業務讓小店留存。
明報記者 廖俊升 蔡穎琳
街坊聚腳點 超市冒起後式微
福來邨建成於1960年代,中華辦館1970年代開業。1981至82年,30歲出頭的陳澤平與太太接手中華辦館,經營至今。陳太回憶開業初年,對面海壩街是賣熟食與雜貨的天光墟,工廠林立的荃灣車水馬龍,辦館除了洋酒雜貨,也賣糧油水果,電話未普及之際更是街坊電話亭,小小社區熱鬧融和。
1990至2000年代超市及便利店冒起全年無休,打擊辦館生意。現年36歲的老闆兒子Sun形容,「九成辦館死因也是超市和便利店」。Sun說,除了老一輩和街坊喜歡有人情味的辦館,多數人選擇方便和商品標準化的便利店,「譬如你會知道便利店會有膠布賣,但不知辦館有沒有」。
90年代曾賣熟食 難申牌放棄
1990年代,中華辦館轉型求生,於店擺一輛「走鬼車」賣魚蛋、燒賣和腸粉。中華辦館毗鄰幾間學校,陳太說熟食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去餐廳吃早餐二三十元,這裏只需10元,他們早上吃得不多,篤幾串就OK」。在辦館長大的Sun提到,90年代可口可樂推出樽蓋抽獎換汽水和玩具的活動,辦館業攀高峰,「買完一支又一支,即刻開蓋睇。以前屋邨大的小朋友一定經歷過這幾個大活動,大概2000年前是最旺、最好玩」。
約10年前他們經歷第二次轉型。Sun提到,當時租約列明不許經營辦館士多以外業務,無法領取食環署牌照,須放棄售賣熟食,生意再挫至僅可應付舖租;而租約亦限制晚上11時至早上7時不得留於店內,一家五口原本前舖後居遷至大窩口公屋。子女再為家業求變,鋪新地磚換新貨架,開拓自提點服務讓街坊取貨,為舖頭每月帶來額外逾萬元收入。
今年1月房屋署稱收到投訴,發現中華辦館違規經營集運站並警告,6月底發出遷出通知書,辦館停止自提點業務後上訴。他們上周獲署方通知上訴得直,惟不得再經營「辦館士多」以外業務。
已向房署申辦自提點 免淘汰
陳氏父子表示,辦館以平民價銷售貨品,一罐汽水只賣5元,現時每日收入約2000元,扣除租金、電費和來貨成本與雜項後只掙約800元,較高峰時少六成,形容經營困難。陳太則提到,已向房署申請擴展自提點業務,盼署方酌情變通、保留人情味,否則辦館將隨着社會發展被淘汰,「不求掙多少,給我們生路走下去」。Sun形容中華辦館如街坊的避風港與回憶,希望可保存。
守業逾40年的陳澤平早前接獲遷出通知書後激動至中風,近月出院後行動不便仍每日返店掌舵。大病初癒的他坐在辦館椅上,以微弱聲線回應,未言休只因街坊情,「有些學生畢業了,生了仔女都來探我們,他們跟子女介紹『我細個就喺呢度買嘢』,是很開心」。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辦館初開埠已有 原賣「來路貨」戰後急成長 (2025-09-28)
房署:上訴小組「極寬容」 議員料可溝通擴業務 (2025-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