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訓練平衡力 心肺 肌力 長者運動班到戶服務

【明報專訊】門鈴響起,外賣到!一班健體導師去年起走訪全港18區,為長者「送外賣」。他們送上的不是食物,而是輕便的運動器具和運動訓練。
雖然各社區中心、地區康健站等不時舉辦運動班,但對一些體弱、不良於行的長者,或者需貼身照顧老伴的雙老家庭來說,連出門片刻都不容易。因此有機構推出計劃,為有需要長者提供免費到戶的運動訓練班,針對訓練平衡力、心肺功能和肌力,改善長者健康,長遠助他們建立運動習慣。
隨年紀增長,長者的體能、肌肉減退,腰痠背痛、關節不適隨之而來。社區雖有不少運動資源,但有部分長者連出門都成困難。
中風婆婆重拾活力 走出家門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分享,有一名80多歲婆婆,中風後行動不便,平衡力變差,站立時搖晃明顯,需扶家具或牆壁來站穩,而且腳部肌力偏弱,平日走動需依賴四腳拐杖,因而甚少外出。後來住所附近的社區中心職員邀請她參加上門體能訓練班,每周1次,在健體導師帶領下在家運動。導師為她安排防跌和平衡力訓練,她從首一兩堂不敢離開椅子,慢慢進步到可站着運動,導師指在最後一課,她已較之前放膽,可在屋內扶着桌椅步行。活動能力慢慢改善,婆婆亦逐步回到社區中心,成為長者義工,積極參與不同活動。
黃永森說,「有些長者可能中過風,身體虛弱;有些因心理狀况如抑鬱、恐慌,不願外出」;亦有長者因照顧老伴,無法長時間離家。黃永森說擺街站時,遇上有長者因老伴生病,要急忙下樓買菜,買完要趕回家,「原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喜歡落街就落街,連落街都要限時」,反映社區安老服務不足,因而衍生將運動訓練班「速遞上門」的想法。
先測體能 針對最弱範疇訓練
在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下稱總會)去年起推出為期3年的「賽馬會老友運動計劃——體適能樂活耆園」,與房協轄下出租屋、屋苑還有非政府組織合作,在社區中心設立長者健體訓練班之餘,還為一些難以出門的長者提供免費上門體能訓練班,助他們在熟悉環境中建立運動習慣。
到戶體能訓練班會提供1次體適能測試和4堂家居訓練,每次45分鐘至1小時,每周1堂。黃永森說,接受上門服務的長者,身體狀况較弱,普遍肌力不足,尤其是下肢,影響步行與站立能力。他們平衡力較差,有跌倒風險,部分過去1年有跌倒歷史。又因長期缺乏運動,心肺功能較弱,輕微運動後即見疲倦或氣喘;關節亦不夠靈活,常見肩膀、腰背或膝關節僵硬,限制日常活動。不同長者有不同健康需要,因此首次上門,導師會先安排體能測試,如限時內原地踏步次數、單腳平衡力、步速、柔軟度等,將結果上載到自行研發的系統,與本地數據比較,分析長者的心血管代謝風險、肌肉骨骼風險及跌倒風險,並針對最弱範疇安排訓練。
檢視家中潛在危險 調整步姿防跌
針對心肺功能較差的長者,導師會安排多做有氧運動,如椅子操、踏步舞,提升心肺功能、消耗熱量。針對肌肉骨骼較弱的長者,會透過負重阻力訓練鍛煉肌肉力量,通常就地取材,以家中水瓶、罐頭練習。至於防跌訓練,除了安排平衡力、協調力及肌力練習,亦會從家居環境着手,檢視潛在危險,例如有長者用舊衫當抹布擦地,「但長者可能會絆倒,尤其是晚上黑漆漆時」,導師會提醒他們避開這些跌倒陷阱;亦會教他們調整步姿,從雙腳靠攏碎步行改為雙腳分開行,讓他們步行時感覺更穩陣。
4節訓練雖然不多,但黃永森指,的確可從部分長者身上見到明顯進步,「我們這4節是拋磚引玉,重建他們信心,讓長者知道自己有能力,下一步可回社區中心繼續運動」。
賽馬會老友運動計劃——體適能樂活耆園
查詢:jcfit.hk
■運動示範
1. 心肺功能訓練
做法:坐於穩固椅子上,雙手叉腰,雙腳交替伸直,持續1分鐘為1組,然後休息30秒。透過提升動作速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建議做到5至6分程度的吃力感(10分最吃力)
頻率:隔日1次,每次3組
2. 肌肉力量訓練
做法:手持500毫升水瓶,手肘呈90度,然後彎曲手肘向肩膀方向貼近,再回到起始動作,重複12至15下為1組,鍛煉上肢肌肉;做完每組覺得肌肉有疲累感即可,每組之間休息2至3分鐘
頻率:每周2、3次,每次2組
3. 防跌訓練
做法:扶椅背,單腳站立5至10秒,左右腳交替,各做5次為1組
頻率:每周3、4組,目標是每隔1、2天挑戰自己的平衡力及協調能力
示範:長者健體導師Apple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知多啲:揪出力弱症 提前防範肌少症 (2025-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