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鰂魚涌戰時炸彈9小時完成處理 居民陸續回家 (17:36)

鰂魚涌濱海街與英皇道交界一地盤昨日(19日)發現重1000磅的二戰時炸彈,警方確認屬二戰時美軍空投,性能良好,有極高潛在危險。警方昨晚疏散附近18幢商業和住宅大廈約1900戶,涉約6000人,至今早(20日)11時48分已經處理好炸彈,並重開封閉道路。居民中午開始陸續返回住所,至下午4時左右已回復正常。
東區警區指揮官總警司陳天柱表示,警方昨聯同消防處、民政署、民安隊及關愛隊,於凌晨時分完成疏散,當中463名居民分別入住港島區11個社區會堂。疏散後,爆炸品處理課(EOD)人員隨即展開拆彈程序,並於今早11時48分將炸彈拆除。警方感謝市民配合行動,使拆彈程序得以順利完成。
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高級警司李展超指,凌晨2時許完成疏散後,EOD正式進行拆彈程序,首先,EOD人員先以切割工具於炸彈切開一個約一呎長洞口,大約用了4小時,但由於天氣比想象中惡劣,下雨除了影響視線,亦令地盤水位上升,設置裝備時間有一點延誤。打開炸彈洞口後,EOD人員用火將炸藥逐點逐點燒毀。至今早11時48分,EOD人員已將500磅炸藥完全燒毀,整個過程約9小時。
昨日疏散近6000人,當中包括老人家及行動不便人士,被問到EOD以後會否考慮轉移炸彈到其他地方處理,以減少對附近居民的影響。李展超指,燃燒炸藥過程見到,炸藥威力強大,不能移走處理,原地處理是最佳方法,所以要安排大批居民撤離。他指炸藥仍有效,與二戰投下時威力近乎完全相同,若因意外或處理不當誤爆,後果則不堪設想。另外,如將炸彈轉移到其他地方,運輸期間會對相關人員、道路使用者構成非常大風險,亦會對其他區居民構成威脅,所以最好原地處理,對公衆危險減到最低。
過往有地盤發現多於一枚炸彈,例如2018年沙中線地盤前後共發現3枚炸彈,李展超指,戰爭時投彈記錄未必齊全,地盤會否埋下其他炸彈,有待跟進,已提醒工人如發現可疑物品應盡快報警。有些地盤比較高危,視乎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區域有無戰爭發生過、是否主戰場,或者過往附近有無發現過炸彈。李坦言香港比較少主動勘察有無炸彈,主要靠市民發現再處理。
被問到燃燒炸藥釋出氣味及黑煙,對人體是否有害;李展超指炸藥是有危險的化學品,雖不算高毒性或高危,但不能排除市民吸了該些氣體可能不適,所以警方要疏散附近市民,待氣體吹散才安排居民返回該區域。
李展超指,炸彈體積大,要作詳盡風險評估,考慮到要疏散的樓宇涉及不同使用者,包括辦公室人員、住客、長者,要考慮安排相關支援,所以即使日間發現炸彈,亦安排於晚上進行疏散,務求讓警員安全有秩序進行疏散。同時,EOD人員進行準備工作,務求安全處理炸彈。
消防處救護總區港島及行動支援區域港島東分區救護監督(港島東)鄭德誠指,行動中,5名市民不適送院,當中有人頭暈及高血壓,大部分病人年長及有長期病患,例如要洗腎。另外,消防處署理分區指揮官(港島東)盧瑞生指,行動中共出動58架消防及救護車、共224名消防及救護員在場戒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