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無定向學堂:Charlie Kirk遇襲後 撲朔迷離的迷因政治

【明報專訊】美國保守派評論員Charlie Kirk遇刺後,在輿論分化又混亂之際,不少學者與傳播專業人士開始跳出兩黨政客和主流媒體,從網絡迷因、遊戲文化出發,重新解讀嫌犯Tyler Robinson的行為與動機。例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的社會學與性別研究副教授Cary Gabriel Costello長文分析,22歲Robinson一代「很online」的青年往往以trolling和符號遊戲實現自我表達,政治姿態更多是一種表演,而不是傳統的宣言式表達——這些Gen Z與Gen alpha(約生於2013年後的人)自己都未必能在政治光譜上清晰找到自己的位置。問題是,這些迷因和遊戲術語,對主流社會已經陌生;一旦離開美國和英語語境,就更令人higher confused。香港讀者或許更難理解,為何幾串字符迷因可以引出如此矛盾的情緒。最終,記者聯繫到研究網絡文化的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講師Robert J. Topinka,他長期關注極端右翼(alt-right)及反動政治(reactionary politics),也曾專門撰文分析迷因,嘗試跳出「左/右」的具體政綱,轉而理解網上政治言論的風格、氛圍與敘事方式——例如修辭與梗語如何煽動憤怒,並折射種族、性別等身分焦慮。
1. timeline之必要
9月10日保守派評論員Charlie Kirk於猶他谷大學遭狙擊身亡。在嫌犯尚未確定、執法部門沒有公開任何實質證據的情况下,輿論場卻已呈現高度政治化的定調。特朗普在案發數小時後透過公開講話,將事件歸咎於「radical left violence(激進左翼的暴力)」,這一表述作為保守派媒體的核心敘事,被反覆轉引、放大。
與此同時,X、Telegram等社群平台上湧現大量討論,指出事件由「左翼武裝」所為,並將矛頭指向被假想出來、非正式存在的跨性別武裝組織Trantifa(把跨性別者trans和反法西斯antifa強行拼湊而成)。雖無任何證據,由於Trantifa一詞已在右翼論壇與迷因文化中流傳,也迅速獲得迴響。
9月12日首次有公開證據,猶他州長Spencer Cox在記者會上披露,警方在現場發現的子彈殼上刻有數條語句與符號:「Hey, fascist! Catch! ↑→↓↓↓」「OwO what’s this?」「Bella ciao」,線索引發媒體與網絡社群的二次爆炸:有人將「Bella ciao」與反法西斯傳統聯繫起來,有人辨認出「OwO」是源自網絡次文化與furry社群的梗語,還有人指出方向鍵組合類似於遊戲中的指令。於是,彈殼刻字既被視為「左翼仇恨動機」的證據,也被視為「trolling」的惡搞符號,多義性使得輿論更為迷離且撕裂。
9月13日22歲的Tyler Robinson遭逮捕。調查披露,他來自傾向共和黨的家庭,喜歡打獵,熟練槍械,個人政治立場上近年似乎有所轉變。次日,猶他州長Spencer Cox在國家廣播公司(NBC)節目中表示「這明顯帶有左翼意識形態(There clearly was a leftist ideology」,並引述Robinson朋友證言他長期沉迷Reddit及「網絡黑暗角落的文化」。雖然Cox強調調查人員仍在釐清動機,不過他補充嫌犯伴侶為跨性別者,上述細節隨即被社會輿論媒放大,解讀為「針對Kirk反跨立場的報復」。
至今,案發已逾10日,公眾梳理新聞可把握兩條平行軌迹:一條是官方部門逐步公開的證據,一條是輿論場自行演化出的討論。每一輪新證據披露會推動輿論產生轉向,但公共討論同時有其獨立邏輯——在混亂之中,「左翼暴力」、「跨性別武裝」、「外國勢力」等說法伴隨既有信念與敘事依然延續。另一方面,彈殼刻字與符號雖然為案件增添了新的線索,卻因多義性而無法讓真相更清晰,反而使公共討論的混亂不斷擴大。
2. 「不要太執著於從中尋找政治宣言」
Robert J. Topinka的研究一路追問兩個問題:為什麼人會相信錯誤信息?又是什麼樣的網絡互動,讓錯誤信息更容易擴散?
對於困惑,Topinka先提醒:「不要太執著於從中尋找政治宣言」。這些討論看下來,解碼迷因或左右相互的攻擊、背後確切的意識形態不是重點,玩法才是重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迷因本身的內容或字面意義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們所指涉的次文化實踐。」他補充,2019年新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是典型參照。當時槍手在行兇前留下長篇宣言,一方面充斥極右陰謀論(far-right conspiracy theories),另一方面卻拼貼大量來自YouTuber和《魔獸世界》的梗語,看似表意不清,而這正是目的。不連貫性本身就是策略,「透過這類混雜語言來『釣normies(圈外人)』,讓他們嘗試解讀一些最終毫無意義的話語與符號」,從而陷入「呢句到底有冇意思?」的無限循環。
回到本次事件,Topinka指出,使用某個群體的迷因,並不代表就屬於這個群體,「Robinson用groyper的迷因並不代表他就是groyper。這個群體並不是一個有連貫組織、符合傳統意義的政治運動,也非意在推進一套有連貫性的政治議程」。他再回到案件細節,控方文件與媒體報道,Robinson曾在通訊中親自表示,若「OwO」這個梗真的被Fox News報道,他自己都會覺得出奇好笑——這種做法的目的,不意在表達某個「左」或「右」的立場,而是透過次文化暗號戲弄圈外人,混淆、困惑,甚至挑釁主流社會。
3. 迷因梗語仍帶反動和右翼傾向
混亂之下,網絡語言往往落入「求其解讀、無法理解、算了、不如現存制度和世界都毀滅吧」的狀態,看似玩鬧,無法解讀不再追究也無妨?
Topinka話鋒一轉指出,貌似無厘頭的網絡符號並非全然空洞,「這種由迷因驅動的行為,在廣義上帶有反動色彩(reactionary),同時民粹右翼(populist right)比自由派或左翼更熟練這些玩法,更樂於把網絡世界視為自己的一部分」。
但Robinson令人困惑的行為和槍擊,一開始讓輿論點傾向於「極左」,似乎批判現有權力關係的左派也確實受到攻擊,為何外界會迅速把他「框」進特定敘事並攻擊相對於自己的異見者?Topinka解釋,這種「把政治當作遊戲」的邏輯,更符右翼或反動性(reactionary)的風格。所謂reactionary,不是單純的「保守」,在Topinka的研究中被理解為一種「反動性的次文化群體」——
左翼或自由派通常強調「要解決社會問題」、提出政策,保守派政客想維持現狀;而將政治視為遊戲,更適合描述反動性的次文化群體和右翼政治(fits better with reactionary and right wing Politics),因為他們往往傾向於反對左翼人士和自由主義者。主流大眾無法讀懂這類嘲諷、詆譭,而不是真正表達積極觀點的群體行為,他們「不明白那種深刻的諷刺,那種無意義,那種對一切崩潰的偏好」。
特朗普政府及其媒體喉舌,早在過去數年間不斷將跨性別群體描繪成「暴力掠食者」(violent predators)。槍擊發生,他們早已有現成政治框架可以套用,將子彈殼上的迷因語句硬生生解讀為跨性別或「極端左翼」信號,縱然沒有實證關聯,仍能換取既有受眾的認同。只要能「own the libs」(戲弄、羞辱自由派)、削弱對手,政治目的就已經達到。
4. 公共討論是否已被「遊戲邏輯」取代?
那麼,新聞事件不是作為具體歷史社會脈絡去理解,而是變成一場「資訊戰」裏的遊戲招式,記者便想追問Topinka,公共討論是否被「遊戲邏輯」取代了?
Topinka認為通過 X(前 Twitter)的變化可以將這個趨勢看得很明顯。「以前或許還有些公共討論,但現在更多只是『爭取分數』:誰能拿最多like、最多回應。」這種邏輯已經在重塑數字世界的文化,重點不再是辯論意義或真理,而是追互動和注意力,Topinka感覺該現象全球都差不多,政治容易變質為「誰吸最多粉、最炒熱氣氛」,而不是「誰能提出未來願景或具體計劃」。
「當像FBI這樣的機構都被高度政治化時,對普通公民而言確實很難。」Topinka感慨當下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語言遊戲的運作方式,不要期待能從這些高度諷刺的次文化中找出一套連貫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要對任何「快速定義」都保持懷疑。「很多人根據自己的政治立場,會急於說『這一定是極右』或『一定是極左』,這樣就可以立刻拿來攻擊對手。但其實,問題遠比左右對立更深。」他舉例美國存有滋生暴力的社會結構,控槍有待解決,國家機器尚未處理好民生問題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政治失去功能,民眾積怨卻沒有出路,事件自然會被「拿來消費」,卻無法真正處理根源。
「如果我們太快去套框,反而正中下懷。花點時間觀察、等待,讓更多事實浮現。」
5. 【字典之必要】
Furry 社群(furry fandom/community)
指國際化的次文化圈,以對擬人化動物的喜好為核心——把動物設計成人類形象,甚至有情節,但與戀獸癖有別。許多人還會設計「獸設」(fursona)作為自我投射的角色,探索身分與性別表達。
「OwO」則是該社群常用的網絡表情符號,似一隻大眼萌嘴獸,最初多表達驚訝或撒嬌。次文化的符號是「高語境」的,在特定社群內才模糊展現較為完整的意義,因此易被外界誤讀。對圈內人而言的幽默內部梗被刻在本次槍擊案的彈殼上,遭指認或為跨性別武裝的暗號。
Trolling(源自troll:原意為巨怪,以比喻惡意的人,也有「釣魚」之意)
一種網絡行為,指故意挑釁或惡搞。重點不是講道證明自己正確,而是看對方是否「中伏」。在遊戲裏,trolling表現為故意干擾隊友或破壞遊戲流程,衍化至公共領域,便是「文字釣魚」,用言語計成陷阱,玩味主流社會能否當真,由此擾亂討論。
Groypers
對主流媒體而言,groypers指帶有白人至上色彩的美國極右派年輕群體,但在他們自己的語境裏,更像是一個挑釁主流對網上部落,樂於讓「normies」(即普通、不懂次文化的人)感到困惑或憤怒。該群體的象徵之一是「青蛙 Pepe」。與香港脈絡有別,Pepe在美國具另類右翼(alt-right)的政治信號。
Bella ciao
意大利民歌,二戰被反法西斯游擊隊改編為戰歌,後成為國際左翼與抗爭運動的象徵,Netflix 劇集《紙房子》再度讓它流行,對一些人來說,它是有反抗之意的嚴肅符號;它也可能被挪用做流行元素或惡搞,如groypers 將它當作「反諷國歌」。
文˙ 于惟嶼
{ 圖 } 網上圖片、資料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