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A to Z藝術字典:N-Naïve Art素人藝術

【明報專訊】從事藝術或想做藝術家,是否一定要經過正規的藝術學院訓練?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藝術家,創作上會有什麼特色或風格?今期談談「素人藝術」(Naïve art),嘗試探索這種純粹且直率的藝術形式。
「素人藝術」是什麼?
「Naïve」這個字原本來自法文,意思是天真、純真、未經世故。在一般語境中,它指涉一種簡單、未加雕琢、不帶矯飾的狀態。而在藝術領域,這個詞則具有專門含義,它經常用來描述那些沒有接受過正規藝術學院訓練,而依靠自我探索與直覺進行創作的藝術家。
所謂的Naïve art(素人藝術,有時譯作「天真藝術」),通常具有幾個鮮明的特徵。以畫作為例,作品經常展現出一種孩童般的筆觸與結構,無論是比例還是透視上,往往不拘泥於傳統學院派的嚴謹規範。正因這種特質,反帶來一種獨特的純真與自由,並成為素人藝術的魅力。其次在題材上,素人藝術家大多傾向描繪他們日常生活的景象、記憶或是其想像的世界。這些畫作常帶有一種純粹、直率,有時甚至帶點詩意。這種「純真」不僅體現在技法上的簡樸,更是一種來發自內心的創作衝動。素人藝術家創作時往往沒有藝術理論的包袱,他們不用理會藝術史的發展脈絡與潮流,也不用與藝術圈或藝術市場接軌。
在20世紀初,不少現代主義藝術家特別推崇這類作品。他們認為學院體系內的創作過於強調形式與技巧,受制於繁瑣的傳統規範,反而忽略了藝術作為情感表達與內心世界映照的本質。相較之下,素人藝術不受這些「包袱」束縛,更能傳遞出一種原始而真誠的力量。對現代主義者而言,這正是對抗既有體制、開拓嶄新美學可能的重要來源。
亨利‧盧梭 構建超現實熱帶叢林
在現代藝術史中,最廣為人知的素人藝術家之一,莫過於自學成才的亨利‧盧梭 (Henri Rousseau,1844-1910)。他出生於法國拉瓦爾(Laval)一個錫匠家庭,早年只接受過基礎教育,雖然藝術成績不俗,但卻未有機會接受正規的藝術學院訓練。他成年後到巴黎謀生,擔任市政稅務工作,因此獲得「Le Douanier(海關員)」(實為「市政收費員」)的綽號。他在40多歲才重拾畫筆,開始在業餘時間作畫,並在1893年49歲退休後全心投入創作。
盧梭於1886年起持續參加不設評審的「獨立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ants),作品起初被批評為「稚拙」,大家僅將他歸類為業餘畫家。直至1891年展出《熱帶風暴中的虎》(Tiger in a Tropical Storm)才受畫家費利克斯‧瓦洛東(Félix Vallotton,1865-1925)的肯定,開始受到當時前衛藝術圈的垂青。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沉睡的吉普賽女郎》(The Sleeping Gypsy,1897) 與藏於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的 《飢餓的獅子撲向羚羊》(The Hungry Lion Throws Itself on the Antelope,1905)。這些畫作以平坦的構圖、大膽鮮明的色彩與帶有超現實感覺的叢林主題著稱。雖然盧梭一生從未離開過法國,他卻巧妙地透過植物園、博覽會和圖鑑,構建出充滿想像力的熱帶場景。他曾說,大自然就是他的老師。
1907年,盧梭接受畫家羅伯‧德勞內(Robert Delaunay,1885-1941)的母親貝爾特‧德勞內伯爵夫人(Berthe, Comtesse de Delaunay)委託,創作了《弄蛇人》(The Snake Charmer)。1908年,畢卡索(Pablo Picasso)甚至在巴黎的「洗衣船」(Le Bateau-Lavoir)畫室,為他舉辦了一場半認真、半戲謔的晚宴,藉此向這位素人藝術家致敬。出席這場「盧梭晚宴」(Banquet Rousseau)的賓客可謂星光熠熠,齊集了當時巴黎藝文圈多位重量級人物,包括著名詩人兼評論家亞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藝術經紀人丹尼爾‧亨利‧卡恩韋勒(Daniel-Henri Kahnweiler,1884-1979)、收藏家利奧‧史坦(Leo Stein,1872-1947),以及他的妹妹,知名作家與收藏家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1874-1946)。
時至今日,當你在博物館看到盧梭的作品,相信大家並不會想到他是一位素人藝術家,因為他的作品實在畫得太好, 絕對不是之前介紹「媚俗 Kitsch」一文所提及的「爛藝術」(Bad art)。他的畫作不少動輒兩三米,從作品尺寸,亦可見他創作的野心。
70歲執畫筆 紙板當畫布 油漆作顏料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英國藝術家阿爾弗雷德‧華利斯(Alfred Wallis,1855-1942)。他比盧梭起步更晚,直到妻子去世後,70歲才開始創作。華利斯一生同樣未受過正規的藝術訓練。他出身於貧困家庭,自幼與海洋結緣,年輕時曾在商船上擔任水手,這段航海經歷後來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經歷長子與次女早逝的打擊後,他與家人定居於英國西南沿海小鎮聖艾夫斯(St Ives, Cornwall),並靠經營海洋雜貨店維生。退休後華利斯為當地古董商安德魯‧阿莫(Andrew Armour)工作掙外快,在這裏,他初次接觸藝術世界。
華利斯的畫作多半描繪他年輕時在康沃爾(Cornwall)海岸生活的記憶,包括帆船、漁港、海岸村莊及風暴中的船隻。這些主題反映出他對過去、尤其是逐漸消逝的帆船時代的懷念。他曾說,自己畫的是「what we may never see again(我們或許再也看不見的事物)」,這無疑令他的畫作添上幾分歷史意義。
他的畫風不講求準確的透視與比例,畫中物件的大小常取決於主觀的重要性,而非實際尺寸。例如,一艘船可能遠大於背景的房屋,或以誇張的手法描繪海浪,從而突顯海洋的力量。他的作品以質樸聞名,畫中總散發着點點童趣。由於生活困苦,華利斯常以廉價的材料作畫,包括以包裝紙板當畫布,並採用從五金店購得的船用油漆為顏料。這些選擇雖出於現實的限制,卻無意中形成為他獨有的藝術語言與風格。
1928年,英國現代主義畫家賓‧尼科爾森(Ben Nicholson,1894-1982)與基斯多福‧活特(Christopher Wood,1901-1930)在聖艾夫斯發現華利斯的畫作,對其淳樸的風格感到驚艷。兩人不僅購入他的作品,還向當時倫敦藝術圈特別是藝術評論家兼收藏家占‧伊德(Jim Ede,1895-1990)大力推薦。伊德當時是泰特美術館(Tate)的助理策展人,對現代藝術具有濃厚興趣,擅於發掘非主流或邊緣創作者。他對華利斯的藝術極為欣賞,認為他的作品呈現出創作的真誠。他的作品並非出於技巧訓練,而是充滿真實的個人經歷與記憶。透過伊德的努力,華利斯的作品在1930年代被引進倫敦的現代藝術社群,並逐漸受到當時的藝術家與收藏家關注,包括藝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與藝評雜誌The Listener等機構,也陸續報道他的創作。
不過,儘管受到藝術界的推崇,華利斯本人並未因此致富。他一直留在聖艾夫斯,與倫敦藝術圈保持距離,過着簡樸孤獨的生活。1930年代後期,華利斯的健康逐漸惡化並受精神困擾。伊德後來在劍橋創建凱特斯雅德美術館(Kettle’s Yard),將華利斯的畫作納入重要館藏,為他在現代藝術史中留一席位,其作品另可見於泰特聖艾夫斯美術館(Tate St Ives)。
局外藝術 內在需要驅使創作
許多素人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往往十分單純,多半源自一種原始的動力。英國當代藝術家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1960-)在其2014年出版的著作Playing to the Gallery: Helping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Struggle to Be Understood(《在畫廊嬉戲:幫助當代藝術在被理解的掙扎中前行》)中,將這類創作歸類為「局外藝術」(Outsider art)。
「局外藝術」一詞指的是那些未曾接受過正規藝術教育,對藝術界或市場運作所知甚少的人所創作的藝術。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往往是出於自發,多半只是為自己而作,既不參考藝術史,也不關心同代藝術家正在做什麼。他們通常缺乏明確的藝術意識,甚至可能從未打算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對他們而言,創作不是為了展示,而是一種純粹的內在需要。大家不要誤會,這不是要貶低「局外藝術」,而是讓大眾更清楚了解不同的創作脈絡。對嚴肅藝術家而言,藝術並不是生活中的額外消遣。它有生命的重量,就算是素人藝術亦然。
雖則如此,大家可不用擔心,藝術創作的世界其實很大,並且有很多可能。從以上例子,我們倒可以看到藝術創作沒有年齡限制。太多人成年後,需要為口奔馳;不少人離開學校後,便再沒有發展個人興趣。要緊記,藝術創作的重點並非純粹技巧,而是想法。當一個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及反思,便有故事,這是創作的根本。一切都可以化為創作的養分,重點是要擁抱我們原有的原始動力,勇敢踏出第一步。
文˙ 葉曉燕
{ 圖 } 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