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效法斯巴達

【明報專訊】聯合國大會9月22日召開,預計法國及英國等將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上周一(9月15日)在一篇演說中承認以色列正遭孤立,要發展成自給自足的「超級斯巴達」應對挑戰。這個比喻不倫不類。超級斯巴達?他是看得太多《戰狼300》嗎?斯巴達人雖然勇武善戰,最終灰飛煙滅。以色列真的要效法嗎?
以色列過去一年可謂在中東呼風喚雨,將敵人一一剷除,加沙戰爭逐一將哈馬斯高層暗殺,去年打擊黎巴嫩真主黨,今年又在美國協助下攻擊伊朗核設施、暗殺伊朗革命衛隊高層;較早時,更襲擊身處卡塔爾的哈馬斯談判代表。卡塔爾是美國盟友,亦正協調哈馬斯跟以色列的談判,以色列此舉廣受批評。
內塔尼亞胡在演說中承認,以色列目前正被孤立,「我們將日益需要適應具有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他提到,以色列軍工產業可能面對封鎖,以色列「必須成為雅典與超級斯巴達。別無選擇。至少在未來幾年,我們必須應對這些孤立我們的企圖。過往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後將不再奏效」。他強調,以色列要捍衛自己並知道何時襲擊我們的敵人。他承認這將影響以色列經濟,並稱要大幅削減官僚體制,即使這會遇上法律挑戰也在所不惜,因為「生命比法律更重要」。他強調:「我們沒有時間。我們必須非常迅速地行動,因為世界正以極快的速度在變動。我們需要更多的彈性。」
被誤解的斯巴達
斯巴達一直引起後世不少幻想。在流行文化的想像中,斯巴達人克苦簡樸、驍勇善戰。Frank Miller的漫畫及2006年的賣座電影《戰狼300》更將這個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進攻希臘,斯巴達跟雅典等城邦聯手抗敵,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Leonidas I)率領約300精兵堅守要塞溫泉關,讓希臘有更多時間備戰,擊退來犯的波斯帝國,列奧尼達及全軍壯烈犧牲,更為人津津樂道。斯巴達後來跟奉行民主制的雅典爭奪希臘霸權,在公元前431年至404年展開漫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最終勝出。不過,連年戰爭長期消耗財力與人口,斯巴達最終因為人口減少、內部僵化與無法適應轉變,在公元前371年被底比斯擊敗後漸走向衰亡。
西方自由主義傳統一向嚮往雅典文化,鄙視斯巴達;納粹德國積極利用斯巴達形象,宣稱其軍事教育與紀律可供借鑑。二戰期間,英國常被比擬為雅典。至於當代美國,右翼則把斯巴達視為仿效對象。支持擁槍者引用據稱是斯巴達國王面對波斯國王勸降時說的話「Molon Labe!」(「過來拿啊!」),作為反槍管口號。2021年,特朗普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莊時,也有人以斯巴達戰士形象出現。當時,英國歷史學家Stephen Hodkinson撰寫了Spartans on the Capitol: Recent Far-Right Appropriations of Spartan Militarism in the USA and their Historical Roots(〈國會山莊上的斯巴達人:美國極右翼對斯巴達軍國主義的挪用及其歷史淵源〉),詳細分析了右翼誤解斯巴達的歷史背景。
以色列靠武力得以在中東屹立不倒,立國之初跟周遭阿拉伯國家爆發多場戰爭,其將士用命加上西方提供精良武器,或者的確令人聯想起斯巴達。惟跟不少西方民主國家一樣,以色列立國之初也視奉行民主制的雅典為楷模。以色列左翼一直視斯巴達為負面的標誌。今年7月逝世的以色列著名設計師及和平運動家David Tartakower,便曾形容以色列是「一個斯巴達式、極端正統派的民族主義國家」。
風向逆轉 從同情到詬病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遭哈馬斯恐襲後,以色列向加沙用兵,贏得不少同情,但近期風向逆轉,法國、英國等更預計會在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上承認巴勒斯坦國。風向逆轉是以色列在加沙的策略愈來愈惹人詬病,因為以軍不僅無法拯救人質,反而造成大批加沙平民傷亡,加沙更被炸成廢墟。就算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國,民意也出現根本變化。根據蓋洛普7月民調,僅32%美國受訪者支持以軍在加沙的軍事行動,為歷來最低。國會議員亦開始拋低必須支持以色列的包袱,MAGA派的眾議員Marjorie Taylor Greene 7月用上「種族滅絕」來形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為。
美國當然不會一下子改變親以政策,白宮近日亦繼續放任以色列在中東的行動,也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上力挺以色列。但以色列的國防極依賴美國,特朗普外交又最着重實際利益,以色列這樣四處燃火頭是否一直得到美國支持,頓成疑問。弄到今天這個田地,內塔尼亞胡的政策難辭其咎。但他當然不會自我檢討,他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之餘還裝成受害者,聲稱西歐國家對以色列不友善,是因為「無限制接納穆斯林移民」,讓這些群體左右政府決策。他還聲稱卡塔爾和中國等國大規模投資社交媒體影響輿論。總之,以色列遭孤立都是別人的錯。
斯巴達之喻在以色列國內引發強烈反應及嘲諷:反對派領袖Yair Lapid直言內塔尼亞胡瘋了。自給自足的經濟?以色列經濟自2023年加沙戰爭爆發以來受挫。2022年以色列經濟增長6.3%,2023年及2024年增長分別只有1%及1.3%。內塔尼亞胡的斯巴達之喻嚇怕投資者,以色列股市也隨即下挫。代表200家企業的Israel Business Forum更公開表態,「我們不是斯巴達」,並警告內塔尼亞胡的政策正把以色列推向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深淵。以色列前外交官Alon Pinkas稱,過去100年有4個國家活像「自給自足的斯巴達」:納粹德國、實施種族隔離的南非、共產時代的阿爾巴尼亞,以及朝鮮,他反問以色列要成為這些國家嗎?
內塔尼亞胡事後急忙補鑊,稱以色列唯一可能面臨孤立的領域僅限於軍工產業。他重申對本國經濟「充滿信心」。
無論如何,這篇演說的一大信息,便是無論西方如何施壓,無論以色列企業、大學或文化藝術界如何遭杯葛,以色列都不會動搖,並且已準備好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斯巴達」。可以預見,即使法國等在今周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仍不會停止在加沙的軍事行動,甚至還會加速吞併西岸土地。至於內部,政府則相信會加緊以國安之名打壓異見。以色列電影學院日前將最佳電影頒給講述巴人小孩的電影The Sea,引起以色列文化部炮轟,指電影醜化以軍,威脅取消明年頒獎禮的撥款。
內塔尼亞胡心中的斯巴達究竟是什麼?觀乎前文後理,他似乎響往斯巴達克苦尚武精神;或者他看中的是斯巴達在溫泉關以寡敵眾抗擊波斯帝國的故事。畢竟,他一直把伊朗視為宿敵。但溫泉關戰役中,斯巴達並非單獨迎戰,而是與雅典等城邦聯手。如今日益孤立的以色列真的能夠以一敵百?或者,他根本不關心以色列安危,最重要的還是他本人的政治生命。持續的戰爭已成為他迴避貪腐審訊的最佳藉口。他當天的演說特別強調「生命比法律重要」,要求靈活應對挑戰,所指的大概是司法機構放他一馬,讓他繼續領導以色列抗敵。
這也是斯巴達之喻最荒謬之處:斯巴達國王親身率軍衝鋒陷陣,而內塔尼亞胡只躲在官邸,把以色列士兵送上戰場,也不理人質安危。為了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他不僅視巴人性命如草介,也置以色列的前途不顧。
文˙林康琪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