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環球公映32年 「雪」不完的小丑戲 《斯拉法的下雪秀》長青之謎

【明報專訊】《大狀王》近日在香港連演30場,再掀香港舞台作品如何達成長期公演的討論。記者上月在澳門看了一部已連續公演32年的舞台作品《斯拉法的下雪秀》(Slava’s Snowshow)。這個結合喜劇、小丑藝術、雜技、視覺藝術的表演,據報已累積超過1000萬觀看人次,巡迴逾40個國家,至今依然連場爆滿,究竟如何做到?我們請來創作人Slava Polunin的兒子Vanya Polunin,分享《斯拉法的下雪秀》不老之謎。
《斯拉法的下雪秀》由小丑藝術大師Slava Polunin創作,1993年於莫斯科首演,1996年於愛丁堡藝術節公演時大受歡迎,之後在美加、日本、法國等地巡迴,2017年曾經訪港,去年到澳門演出時一票難求,今年載譽回歸「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又是座無虛席,大小朋友都玩到捨不得離場。
Vanya 7歲便上台表演,隨父親巡迴世界各地。從他的視角看父親的創作過程,仍覺得相當傳奇,「那時我只是6、7歲,記得他不停挑選喜歡的音樂,又在房間裏用一把小風扇和紙碎試驗我們現在下半場做的大風雪,並用水做很多試驗。牆壁貼滿寫下意念的便利貼和草圖,他每次創作新作品都這樣做。但他當年怎麼開始創作Snowshow,我也說不清楚」。
雪,有特別意義
不過,Vanya告訴記者,雪在俄國人心目中有多重意義:「首先,雪代表力量,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危險和懷舊。大家會在雪地上玩雪球或是在山坡玩雪橇。我的母親在西伯利亞長大,她每天上學都要捉緊一條長繩冒着暴風雪前行。俄國人的生活大部分時間被雪佔據,所以雪對俄國人有很深的意義。」這多少反映在Slava的創作,將雪的趣味、哀愁和詩意糅合在《斯拉法的下雪秀》之中。
《斯拉法的下雪秀》的內容是,主角黃小丑和一群綠小丑在如夢似幻的雪境大冒險。黃、綠小丑有時互相打鬧,有時在同一隻木筏上和鯊魚搏鬥,有時和台下觀眾打雪戰,綠小丑剛剛開心地和台下觀眾擁抱,轉眼間台下觀眾便要和台上的黃小丑一起對抗大風雪。完場前的氣球派對,讓大人小朋友玩得忘形,原來開心就是這麼簡單直接。
即興與輪換,不厭倦的秘密
Vanya參與巡演多年,每次都有新鮮感,「主線30年來幾乎一樣,但當中有很多空間給表演者即興發揮。我們很重視和觀眾互動,會按觀眾反應調整表演,感應到觀眾喜歡某部分,會即場加以發揮。而演員的組合不同,整個表演的感覺又會不一樣。比如我,昨晚做配角,今日下午做黃小丑,今晚會做幕後。演員輪流擔任不同角色,配角演員亦會不斷轉換,所以每次演出都不一樣。Slava給這個作品最巧妙的設計,就是令你一直做都不會厭倦」。
Vanya指一般具規模的舞台演出,每個人都有特定崗位,「一個製作,大多數時候不能有太多即興,也不能不停改動,同一批人固定地做2、3年。但我們的演出卻是不停地變,不容易出現疲態。我們每天在後台開玩笑,有時在後台比在台上玩得還要厲害」。
不追逐潮流,做靈魂的醫生
談到作品30多年來如何一直保持活力和票房,Vanya說要歸功於Slava的建構,「作品本身很強大,以很多細緻的片段創作而成,配合音樂、燈光等設定,就算其中一人偶然失手,在整體的發揮之下不易被看出來,所以這個演出很適合訓練小丑新手,你要破壞整個作品幾乎是不可能」。
「而《斯拉法的下雪秀》能長期演出,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追逐潮流,主題歷久常新。情感、快樂、友誼、愛、恐懼、孤單都是作品的核心,每個人都經歷過,都感受得到。我覺得小丑是靈魂的醫生,當大家需要療癒就會來看喜劇。」Vanya道。在澳門文化中心所見,不止小孩開心狂歡,大人亦非常盡興,追逐氣球之餘,又像玩人浪般將仿積雪的棉網傳到觀眾席後方。
Vanya續說:「小孩很喜歡,但我覺得真正需要這個作品的其實是大人。成長同時會失去了某些東西,會忘記了想像,忘記了童心。So every seat taken by a child is a seat lost by an adult(此話有多重意思,姑且翻譯比較表面的一層:每多一個入場的小孩,意味着少一個入場感受單純快樂的成人。)我覺得這是我們要重視的。為觀眾帶來歡樂是我們的強項,我們用心把快樂傳遞出去,目標就是讓大家尋回玩耍的快樂。我們每晚最多只能帶動1000人,要是每個觀眾回家都能帶動1至2人,連鎖反應會令世界不一樣。」
只和願意擁抱的人工作
帶給觀眾歡樂看似輕鬆,其實不容易。發掘人才方面,Slava有其一套準則,Vanya說:「大家在馬戲團見到的小丑都是蹦蹦跳跳的,我們的小丑是反思人生的(existential clowns)。Slava挑選伙伴的原則是:他只會和願意擁抱的人一起工作。所以他每次找新伙伴加入時,一是選氣場很好的人,一是選很傻氣或很瘋狂的人。跟他們在一起,大家都會笑。他最在意的不是表演技巧,本身有小丑氣質的人站在台上,觀眾自然會覺得有趣。」
Vanya說他在還不懂什麼是表演的年紀時已在表演,在父親指導下一點一點累積起表演實力,就算學過其他東西,做過很多不同工作,最後還是決定以表演為終身事業。他認為《斯拉法的下雪秀》能一直受觀眾愛戴,除了因為父親的才華和視野,另一個成功因素是表演團隊的熱情沒有熄滅。
小規模團隊,返璞歸真
Vanya說外界評論《斯拉法的下雪秀》是「the smallest big show or the biggest small show」,「我們巡迴團隊一共12人:2名舞台技師,1名燈光,1名音響,7名表演者,加1名劇團經理。只要大家都學會操作燈光和音響,事情就變得輕鬆。每個小丑都懂得製作自己的戲服,什麼裝置故障,大家都懂得修理」。這種靈活,大大減輕巡演時人力物力的負擔。
題材雋永,演出團隊小規模又有凝聚力之餘,舞台特技則盡量簡約。談到有否用art tech或AI加強舞台效果,Vanya答案是:「我們表演用的道具大部分是人手製造,特技效果用的技術仍很簡單。製造飛雪的系統是30年前設計,至今沒有大改,除了轉換摩打型號。」
二代傳承,不覺壓力
他笑言:「這個演出是家族事業。除了父母參與,我兄長也曾是這個演出的技術總監,他太太是現在的劇團經理。我和太太也帶着初生小孩一起巡迴演出。我兄長的大女兒現在亦從事劇場製作。表演這個工作你做過之後很難放下,有別於一般工作,我們每年到世界各地巡演,接觸不同文化,每個晚上都很有趣。我的孩子如果長大後想要以此為事業,我也不會反對。」
Slava Polunin今年75歲,已大量減少巡迴演出。Vanya笑言:「Slava只在他想表演的城市表演。就算他來了,我們也不確定他哪一場會表演,要看他屆時的決定。我們的基地在巴黎,Slava現於當地專心創作在Le Moulin Jaune- The Yellow Mill上演的項目。那裏的花園有很多不同的創作,每月會限時對公眾開放,也會有新作品。」若Le Moulin Jaune的節目有巡迴,不排除會來亞洲和觀眾見面。
Vanya的團隊9月完成亞洲巡演,其後除了到阿聯酋演出,亦會返回歐洲,在英、法、西班牙、瑞士巡迴至明年初。被問到算不算是接棒了《斯拉法的下雪秀》第二代,或什麼時候決定接棒,Vanya直說:「並沒有那樣的一個時刻我決定要不要接手,因為我年紀很小已在團裏表演,一日大家還想看我們的演出我們便會繼續。父親從來沒有給我壓力。我們會輪流換角,讓演出保持新鮮感。每到一個城市演出,我們會觀察當地觀眾,再配搭最適合表演者上台。」
文:Ida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開眼 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