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清歌暫引櫻桃破 爛嚼紅茸向郎唾——從立法會否決「同志草案」看政治技巧

【明報文章】立法會否決《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是本屆立法會首次否決政府法案。外界關心這會否影響行政與立法關係?會否衝擊法治?我想:不會!原因似怪不怪。至於政府日後怎樣應對終審法院要求的「積極義務」,確立替代框架?則要看兩點:一是官方真正想怎樣?二是有沒有人從法律層面追下去?正是逐步計算、逐寸算計。
忽然記起南唐李後主《一斛珠》之句:「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且看,李後主與寵愛的小周后多麼溫馨,清歌出自櫻桃小嘴;即使咬爛紅茸唾向郎君,李後主也不會怒。所以,縱有「頑皮」之舉,但只要明白自己位置和各自的心思,就不會吵架了。故引為今天標題。
(一)否決的原因和條件
──每做一個政治決定,首先必須判斷形勢(尤其是眼前和中期)及利害關係。先看反對該草案的立法會議員,不少來自地區直選,其選民對象或支持者較多是基層民眾,對「同志文化」相信有一定距離,認同的應該不會太多。所以,這些議員必然考慮這個因素(要跟隨本黨立場或行會成員除外),於是振振有辭拿出傳統道德和價值觀,投反對票,否則他們就要冒一些風險。
即使功能組別議員,有些也要面對業界的反對聲音(例如教育界),所以理直氣壯投反對票。更重要的是,他們看到必須與其他議員一起形成大比數的反對力量,才能夠顯示「政府遇到巨大反彈」,再配合自己衡量利害,自然也會投反對票。
從政府角度看,草案被否決,當然要「表示失望」;但「遇到巨大反彈」不一定是壞事,可以成為「社會未有共識」,「政府不擬向法院申請延期」的理由。有人說是拖延,有人說是審慎。可見,爛嚼紅茸唾過來,不要緊;也許,唾來的是可口的蟠桃也說不定呢。
况且,回想本屆立法會2021年選舉的投票率,功能界別32.22%,是自1985年立法局選舉以來最低;地區直選30.2%,也是自1991年立法局選舉以來最低。2023年區議會選舉的地方選區投票率,更只有27.59%。這些都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投票率,而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即,政府和建制都在催谷投票率。萬一「同志草案」的投票結果令投票率進一步下降,豈不更糟!
順道一提:澳門剛完成新一屆立法會選舉,臨時投票率53.35%,雖然是回歸以來歷屆第三低,但比上屆選舉增加約11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即使不構成香港的壓力,但或多或少也會成為兩地對比,不知會否觀感不好?
──本港議員雖然各自思考投票傾向,惟也領會各方意見;而意見有很多種,既有輕重之分,也看意見來源的分量。從內地角度看,「同志文化」不是中國傳統主流價值,所以也不會實行同性婚姻合法化和提供法律保障;但這一點在港和對外不便多說。目前,中國還要應付國際不同力量的攻勢,政治、經濟、外交的明刀明槍已很明顯,惟民間和文化層面的可能陸續有來。假如因為「同志草案」被否決而授之以柄,引起其他麻煩,那就更不勝其擾。
所以,必須掌握「盡了力而事不成的火候」,證明被否決也是非戰之罪。在這情况下,投反對票的尚方寶劍或免死金牌不需開口,也會到手。
──如上所述,投反對票符合和配合了4個條件:自身利害、支持者取向、特區政府的策略和內地的需要。說實在的,「同志草案」在本港大部分市民心中並非高度關注的內容,更少人把它上升到必須爭取的層面。立法會否決了,反而可以成為證明「立法會不是橡皮圖章」 的例子,多麼難得才能夠找到啊!
港澳辦署名「港澳平」的文章也說「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在行政長官領導下各司其職、相互尊重和良性互動」,重點還是突出行政主導。可見,投反對票不會破壞行政與立法關係;投贊成票而草案被否決,也是無傷大雅。總之,各自選擇和設計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
(二)政治技巧 如何包裝
──立法會這次可算是「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開腔投票否決政府草案。而且,投反對票的議員按其支持者的取向而行,也是順其民意。擴闊來看,這種民意也是其中一種主流民意,所以否決了也沒有太大的指摘。
不過,這只是按實際需要而「忽然頑皮」的政治包裝而已,一時間或許難洗「橡皮圖章」形象。如看整體表現,人們仍質疑行政、立法、司法機關能否真正各司其職,互相尊重和互相制衡,更遑論監督政府?總體而言,政府與立法會雖然未至於是「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惟也近乎政府主導的協作關係。這種狀態和性質,一時間不會改變。
那麼,立法會可否借助這次否決「同志草案」為開端,日後經常以主流民意為基礎,與政府有真正的良性互動?或者說,有關方面可否讓立法會有更多「洗脫橡皮圖章形象」的機會?即使是政治包裝也好,逐漸把行政機關與立法會健康地平衡起來。舉例說,內地的人大代表曾一度被外界形容為「橡皮圖章變硬」,就是當年高層放手平衡的計劃,這樣也不會影響管治實效。如果香港不放手,即使這次可以宣傳立法會「不是橡皮圖章」,惟一次不足為例,長此下去,本質恐怕仍是「橡皮圖章」。
──政府、立法會與意見提供者的關係,也可探討。過去,政府遇上要在立法會闖關的棘手法案時,一般都會請有關方面向議員提供權威意見,爭取通過。這一次有沒有?不知道。但按上文分析,相信有關方面不會阻止立法會議員投反對票,因為不通過是三方共同需要。
這裏涉及垂直領導(中央對本地人士)和橫向領導(本地人士之間)的問題,也有直接領導和間接領導的技巧。經驗證明,間接領導可以有更多想像空間、發揮更大靈活性。
──政治包裝要講求細節,既不可「甩轆」,也不宜粗疏。且舉港英年代的立法局為例,那時的新聞稿是準備好的,往往比議員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案更早到達記者手上,令人感到完全是做戲。有一次,議員改了發言內容,但新聞處按原稿(那時是簡單的打字印刷稿,連傳真稿也未有)發放,結果鬧出笑話。
近年科技進步,發稿迅速,惟內地又曾出現「一稿兩命」的笑聞:宣傳部高官認為某名人大代表發言不合乎口徑,私下改了;在場採訪的記者後來發現兩者不同,不知如何是好。相信今天不會再出現這類事情,但又會否犯新的錯誤呢?
──「同志草案」被否決,顯示各方增加重視政治技巧,並有所提升,惟日後將如何發展呢?主要看有沒有人從法律層面和司法行動跟進。「港澳平」文章提到「要注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是想借機挑事,操弄該議題政治化」,看來已有所防備。不過從實際層面看,要成功「操弄」也不是易事,因為特區政府只是未能達到終院的要求,而不是刻意違背。同時,政府表示也在研究替代框架,北京又沒有堵死,還說「要保護合理權益」,相信有關方面也希望柔性管理。不論是真是假,用這種「以不變應萬變,以時間換空間」的政治包裝,即使最後不了了之,也不怕有人真的「爛嚼紅茸向郎唾」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