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狄志遠:堅守香港標準

【明報文章】香港特區政府將於本周三發表本屆政府第四份施政報告。相信各界都在思考政府接下來的施政究竟應朝什麼方向,才能夠真正帶領香港進一步發展?
政府一直努力實現「由治及興」的目標,投入大量資源舉辦各種國際活動、改善公共服務、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希望向世界展現一個充滿活力的「香港」。每一個關心香港的人,都期待政府能夠延續本港一向引以為傲的專業標準。畢竟,香港政府一直以高效廉潔、專業可靠的施政風格聞名於世。「Hong Kong Standard」曾是國際認可的品質保證,是香港在全球競爭中最寶貴的品牌資產。
然而近年一連串的施政表現,卻令人深感失望,使人覺得香港的標準不再一樣。
連串失誤 暴露專業能力危機
在大型活動管理方面,問題接二連三。早前的熱氣球節活動,本應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卻因為事前規劃明顯不足而草率取消升空環節。去年美斯來港表演賽事件,更是揭露了政府協調不力,浪費了提升香港國際形象的絕佳機會。
政府採購領域的問題,更直接衝擊當局的誠信基礎——物流署採購的飲用水竟是冒牌貨,公司相關檢測認證是偽造的;康文署採購的運動鞋質量極其低劣,不少救生員穿了新鞋後腳痛求醫,儘管工會明確反對,部門仍然一意孤行。
在公共服務管理方面,皇后山邨食水污染問題早有徵兆,當局卻僅僅因為後來「投訴減少」就沒有深入調查,背離了專業原則,更是對市民健康的不誠實回應。
這些施政失誤,絕非偶發事件,而是反映了政府施政正全面離開「香港風格」的核心特質。回顧香港的治理黃金時期,我們可以清楚識別出「香港風格」的4個核心要素:開放的決策環境、有效的公眾參與、體現自由精神的本土特色,及嚴格的專業標準。
在那個年代,香港政府決策相對開放,願意誠實面對不同專業意見;公眾參與雖然有限,但仍然有效;香港的本土特色,建基於相對自由的環境,自由的文化創作孕育了風靡亞洲的粵語流行曲和港產電影,自由的商業環境,造就了靈活高效的營商模式;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於專業標準,有着近乎苛刻的堅持,「Made in Hong Kong」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
惟現在,我們看到決策過程日趨封閉、專業判斷被行政便利取代、公眾參與流於形式主義、體現自由精神的本土文化空間受到擠壓、品質控制被成本考慮所犧牲。當「香港出品」不再等於專業可靠的保證,我們就失去了在全球競爭中最寶貴的品牌資產。
四大核心要素 重拾香港標準
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必須重拾「香港風格」、重拾「香港標準」,扭轉目前的封閉治理思維。
第一,重建開放透明的決策文化。政府必須確保每個政策領域都有相關專家實質參與,為專業人士、前線工作者、學術機構創造充分表達意見的制度空間;同時,要保護不同聲音的表達權利,讓批評與質疑能夠真正改善政策品質,不能為了維護表面和諧而掩蓋真實的政策分歧。
第二,建立實質有效的公眾參與制度。政府必須將公眾參與從形式主義的諮詢,轉變為實質性的協作過程,建立常設的公眾參與平台,確保所有重大政策都有充分的公開討論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意見反饋機制,確保公眾的合理建議能夠真正被採納落實。公眾參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第三,保護體現自由精神的本土文化特色。 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香港的本土特色本質上體現了一種自由的精神和開放的文化,包括文化創作的自由空間、學術研究的自由環境、媒體監督的自由傳統。正是這種相對自由的環境,才孕育出香港獨特的粵語文化、創意產業和國際化的生活方式。
第四,確立嚴格的國際專業標準。政府必須重新確立對專業標準的絕對堅持,建立統一而嚴格的品質控制體系,引入強制性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建立公開透明的績效評估制度,確保有效的問責機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重拾「香港標準」 實現由治及興
開放的決策機制,為有效的公眾參與創造條件;公眾參與為本土特色提供社會土壤;自由的本土文化環境,為維持專業標準提供批判監督的力量;嚴格的專業標準,則為整個施政體系提供不可妥協的品質保證。而貫穿這一切,就是「Hong Kong Standard」香港標準。只有重拾「香港標準」的治理理念,香港才能夠進一步實現「由治及興」目標。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