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葉文祺、王雲豪:微調龍鼓灘與屯門西規劃 推動北部都會區有序發展

【明報文章】政府早前公布龍鼓灘填海及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的發展建議,將該區定位為「智綠產業港」,預計填海190公頃,總發展土地面積達301公頃,聚焦發展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及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四大產業。然而填海及基建成本高昂,筆者認為,龍鼓灘與屯門西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關鍵節點,通過微調規劃,可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土地效益,推動北都有序發展。
重置棕地作業 釋放北都潛力
筆者認為,「智綠產業港」可用於重置北都棕地作業。棕地作業與周邊環境長期存在不協調問題,成為北都發展的主要障礙。儘管棕地作業有其經濟價值,但重置工作面對諸多挑戰。政府曾計劃將棕地營運者遷至多層工廈,惟因租金高昂及露天營運需求,難以滿足營運者需要。此外,政府亦曾修訂城規指引,擴大可供申請作臨時棕地用途的地區,但僅為短期權宜之計,未能解決「二次重置」的問題。
龍鼓灘填海應作為北都棕地重置的核心部署,優先將牛潭尾大學城、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新田科技城的棕地營運者,集中遷至龍鼓灘,騰出寶貴土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從而掃除北都發展的障礙。
優化規劃 降低成本
不過,現時的發展建議涉及填海和興建跨灣大橋,成本不菲。可通過優化規劃,大幅降低開發成本。填海方面,屯門第38區公眾填料庫現儲存惰性建築廢物,這些物料可直接用於龍鼓灘及屯門西填海工程,顯著降低成本。日後,填料庫亦可遷至龍鼓灘填海區繼續運作。此外,現行填海方案引入兩條綠化水道,導致填海海岸線從3.3公里增至5.4公里,推高成本,且水道深度不足1米,退潮時或淪為「死水道」,難以打造宜人公共空間,生態效益亦難以預測。筆者建議採用直接從岸邊填海的方案,將海岸線縮短至約2.8公里,並以緩衝綠化帶取代綠化水道,既避免「死水道」問題,又可進一步縮減填海規模及成本。
同時,搬遷屯門第38區公眾填料庫不僅可降低填海成本,還能即時騰空土地用於「先進建造業」。筆者建議將原計劃於龍鼓灘填海區的「先進建造業」遷至屯門第38區,充分利用毗鄰英泥廠及鋼鐵廠的區位優勢,減低運輸成本,並降低對跨灣橋運輸大型組件的需求。
完善對外交通 減輕居民影響
其實,完善屯門西及龍鼓灘的對外交通網絡,比興建跨灣橋更為迫切。政府應加快推進屯門繞道工程,緩解龍門路至屯門市中心的交通壓力,特別是避免「先進建造業」加劇交通擠塞。在龍鼓灘,優先升級稔灣路及深灣路,連接流浮山、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並通過港深西部通道對接前海,促進與香港國際機場的協同發展,同時作為龍門路交通事故期間的後備通道。
這些道路工程可有效分流中短期交通需求,減輕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待「智綠產業港」發展成熟後,再考慮興建跨灣橋,以確保基建投資的效益最大化。
優化產業策略
至於「智綠產業港」的產業發展策略,亦有優化空間。循環經濟方面,過去本港缺乏完善的回收及升級再造設施,影響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策的推行。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可建立完整的回收產業鏈,推動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進一步完善固體廢物收費政策,確保充足回收資源。綠色/新能源產業方面,政府應深入研究不同能源應用場景,精選適合龍鼓灘發展的綠色/新能源項目,並評估投資回報,隨後規劃相關製造、儲存及運輸配套設施,確保產業的可持續性與經濟效益。
最後,政府同時建議將屯門第16區的貨物裝卸區遷至內河碼頭,筆者認為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把屯門第16區現有工業地帶及貨物裝卸區土地,重新規劃為商住混合發展,融入高端遊艇會及文化創意產業,同時優化三聖邨周邊的海鮮食肆及市場環境,打造集商業、住宅與旅遊於一體的區域亮點。此舉將顯著提升土地價值,吸引更多投資,創造可觀的經濟回報。
作者葉文祺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王雲豪是團結香港基金政策倡議高級經理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文祺、王雲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