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本周FOCUS.採訪手記:誰來湊孩子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大家庭,為宣傳節育,那年頭,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的《兩個夠晒數》唱到街知巷聞。當時的父母大多要外出工作,加上未流行聘請外傭,小孩子往往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為照顧,甚至聽過不少那個年代成長的朋友說,他們周一至五都在公公婆婆家留宿,周末才回家跟爸媽住。雖然生活艱難,但關於照顧子女的問題,似乎並未對上一輩的父母造成太大困擾,皆因把孩子放在親戚家或拜託隔籬鄰舍幫手「望兩眼」是等閒之事。

但今時今日,不少家庭計劃生育前,都必先考慮「誰來湊孩子」這個難題。客觀原因,是人們生活質素提高了,種種要求也有所提升,例如爸媽們未必放心把年幼子女全權交給外傭照顧;又或者「四大長老」仍在工作,即或退休都可能寧願享受人生,未必願意幫忙湊孫。因此,幼兒中心成為現今不少家長的選擇。

幼兒中心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

其實幼兒中心一直都存在,以往大家會叫它做託兒所、育嬰院,主要目的是幫助雙職家長照顧幼兒。近年在政府規劃下,這類託兒所變成更有規劃的幼兒中心,幼兒工作員的資歷和培訓、幼兒中心設施、職員與兒童的比例等,都有一定指引和監管。最重要的,是它扮演着雙重角色,同時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難怪家長視之為「湊仔」好幫手。不過,即使政府在2023、2024年《施政報告》都提及,由2024年起3年內分階段增設11所資助獨立幼兒中心,額外提供約1000個服務名額,但仍未能滿足家長需要。

記者明白幼兒中心的場地與牌照要求嚴格,增加了擴展服務點的難度,但若希望提升生育率,紓緩人口老化問題,政府就必先考慮優化這些社會配套,讓巿民減少對育兒的顧慮。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