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梁天卓:校區決定命運?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家長最熟悉的競爭,除了補習和興趣班,就是「校網之爭」。有朋友本來住在新界,為了讓女兒有機會入讀九龍塘的名校網,不惜賣掉舊樓,再加上貸款搬進去;有朋友甚至明言,買樓不是投資,而是「買個學位」。這些故事聽起來似乎有點瘋狂,但在不少父母眼中,為了下一代,校區就是命運。

這種想法其實早在古代已有先例:孟母三遷。孟子母親為了孩子學習禮儀,三次搬家,最後才成就大儒。兩千年後的香港父母,依然相信「環境」的重要性。

在學術界,美國哈佛經濟學家Raj Chetty的研究就成為「孟母三遷」的現代版。他分析了龐大的美國稅務數據,發現小朋友如果愈早搬去較好的社區,長大後收入和教育成就愈高。

他甚至量化出一個驚人的數字:每多一年在好社區成長,成年後收入平均增加約4%。這研究影響甚廣,美國不少城市因此推行「機會社區」計劃,資助基層家庭搬到較佳地區。

家長資源日常教育才是根基

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另一邊廂,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 James Heckman及同事Sadegh Eshaghnia卻潑了一盆冷水。他們指出,愈早搬去好社區的家庭,往往本身就更有錢、更重視教育、更穩定。所謂的「社區效應」,其實可能是「家庭效應」。他們甚至做了個有趣的實驗,把 Chetty的方法套在新生嬰兒的身高上,結果竟然顯示:如果父母搬去「平均身高較高的社區」,嬰兒出生時也會更高!這當然不可能是搬屋令嬰兒變高,而是因為較有優勢的父母選擇住在這些地方。

社區/校區固然重要,但更深層的還是家庭本身。家長的資源、態度、日常教育,才是孩子成長的根基。

孟母之所以感動後世,不只是因為她搬了幾次家,而是她願意付出心血為孩子尋找合適的環境。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梁天卓 經濟學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機械人概念 德昌上望35元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