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牙科X光網上短片 教壞人錯處逐個捉

【明報專訊】在這個手機不離身的年代,很多人不論在家中或外出、用餐或乘車時,都拿着手機看短片,從中尋找娛樂或資訊,消磨時間。
牙科學生、牙科病人亦會上網觀看有關牙科知識、牙科治療的影片。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研究了網上短片平台上一些有關牙科X光的示範短片,審視內容是否準確,有無「教壞人」。
見牙醫前,不少人會在網上瀏覽相關檢查和治療資訊,了解一下即將面對的治療,希望減輕面對未知的恐懼感,令檢查和治療事半功倍。另一方面,牙科學生亦會尋找網上資訊,鞏固學習知識,但要提防網上不夠專業,甚至不正確的資訊。早前,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分別就網上短片平台常見4類牙科放射學資訊的短片,點出當中內容的問題所在,相關研究於醫學期刊Healthcare及Digital Health刊出。
第1類:拍攝根尖X光片
無提醒脫頭頸金屬物件
拍攝根尖X光(Periapical X-rays),病人要咬住一片感光底片,透過X光拍攝口腔內指定牙齒,從牙冠一直到牙腳盡頭,是十分普遍的牙科X光片。
研究員觀看了21條英語短片,每條平均有59,000人次觀看。當中20條片都用成年人示範,步驟十分清晰易明;有1條片由兒童示範,步驟與成人大致相同。但為兒童拍X光所需的工具和技巧與成年有所不同,所以針對兒童的正確示範短片有待增加。
使用儀器方面,大部分短片都示範使用數碼X光,切合當代標準。準直儀(collimator)是安裝在牙科X光機上的裝置,用於將X光束限制特定區域,減少不必要的輻射暴露。研究發現,約一半短片使用長方形準直儀,長方形準直儀能減少輻射量;但實際上大部分牙科診所拍攝根尖片時,都會使用圓形準直儀對住病人面頰,因為圓形面積比較大,放歪了一點都仍能照射到需要拍攝的牙齒。
另外,四分之三短片沒有提醒病人脫下頭頸部金屬物件才拍攝X光。金屬耳環、眼鏡、活動牙托等物件一旦阻擋了X光射程,就會影響拍攝成像,需要重拍。五分之四短片中,牙醫為病人拍攝X光片時沒有戴口罩,沒有展示合適的個人防護。
第2類:拍攝口腔全景X光片
感染控制措施不足
全景牙科X光片(Panoramic Radiograph / Orthopantomography,簡稱OPG)是一大張全口腔成像。病人要咬的不是感光底片,而是一條膠棍,然後X光機器圍繞病人頭部轉一圈,就能拍攝到上下顎骨、全口腔所有牙齒、牙根、咬合情况等,在牙科檢查和治療經常應用到。
研究員觀看了40條英語短片,每條平均有61,000人次觀看。與第一類短片相似,短片絕大部分用上成年和數碼X光器材示範,近半短片沒有提醒病人脫下頭頸部金屬物件。值得一提的是,病人需要咬住膠棍拍攝X光,但在四分之一短片裏病人都直接咬住膠棍,膠棍沒有預先包上膠袋的感染控制措施,欠缺衛生。另外,近半短片裏的牙醫沒有戴口罩和手套,不太專業。
第3類:口腔全景X光片解剖學分析
不少含1至3個錯誤內容
口腔全景片(OPG)顯示了上下頜骨所有牙齒,包括智齒,還有上頜竇、鼻腔、顳下頜關節,以及附近頭部和頸部的結構。因為全景片拍攝範圍大,牙醫能從中看到很多口腔面頰位置的骨骼構造,涉及豐富的解剖學知識。研究員觀看了38條短片,每條平均有7500人次觀看。
大部分短片都展示高質素的全景片,配上清晰的描摹線條,使觀眾一看就知道每個構造的輪廓。一條片平均講述26個解剖學構造,不過只有約三成短片會配上頭顱骨圖片或示意圖協助觀眾理解。口腔是立體構造,而全景片卻是平面圖。不難想像,對於門外漢和初學者,頭顱骨圖片或示意圖十分有用。另外,約35%短片會講解各個構造的臨牀關聯,這些知識對牙科學生的臨牀實習大有裨益,能加深記憶、幫助牢記。惟要注意的是,研究員發現不少短片都含有1至3個錯誤內容,觀眾千萬不能照單全收。
第4類:牙科X光安全分析
錯用手機電腦對比輻射
或許很多人都會有疑問,拍攝牙科X光片會否損害健康。研究員觀看了36條英語和9條中文短片,每條平均有3000人次觀看。近半短片用肯定的語氣表示牙科X光很安全,另外一半相對中肯,表示接觸任何輻射都會有風險。其實,重點是牙科X光造成身體損害的風險很低,情况就像「外出乘車都有可能遇上車禍」。牙醫會衡量風險,只有認為對於診斷和治療利大於弊才會為病人拍攝X光。這一重點,很少短片提及。
此外,極少短片深入探討輻射傷害的原理。有3條短片用上手機、電腦、微波爐與牙科X光比較,表達4者輻射量都很少,而大家一般不怕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其實這種講法就像用蘋果和橙比較,難以對比,因為手機、電腦、微波爐發出的是非電離輻射,牙科X光則是電離輻射,兩者量度單位不同。
最後,大家上網看牙科相關影片,無論是了解治療情况或學習知識,都應從權威機構和網站掌握準確資訊,並延伸閱讀相關資料,看牙醫的時候就不會「自己嚇自己」。
文:楊偉勤(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放射學導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